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幼儿的哭主要是社会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啼哭会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周围成人对儿童的适应性也逐渐改善,从而减少了儿童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是儿童逐渐学会了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和需求,取代了哭的表情。
2.笑
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的晚,主要有: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成为内源性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交往的手段)、诱发性的笑(反射性诱发笑在婴儿第三周时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例如轻轻地触摸或者吹其皮肤敏感去4-5秒他就会微笑)、社会性诱发笑(从第五周开始婴儿对社会性物体和非社会性物体的反应不同,人的出现以及人脸、人声最容易引起婴儿发笑,这表明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3.恐惧
本能的恐惧(恐惧时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
预测性恐惧 (随着想象的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预测性恐惧,例如:怕黑/怕坏人)。
通常来讲,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其发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层欠性特点,其中包括对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基于对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以及冲突情绪理解等。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再认面部表情,4-5岁的儿童已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而且可以识别绘画中的不同情绪表情。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情境中需要理解的情绪复杂程度不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总的发展顺序是相对稳定的。
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更多地利用情绪调节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另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已经会采用积极活动、寻求安慰、自我安慰和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4岁儿童在任务坚持性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在指定任务中表现出的坚持性要高于男孩;在陌生人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中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的儿童,他们以后在陌生同伴情境中表现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较高。另外,陆芳和陈国鹏(2007)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如在认知重建策略和发泄策略中,3岁和4岁、3岁和5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策略中,3岁和5岁、4岁和5岁之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