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历法体系以立春为四时之始,如《史记·天官书》收录:“立春,四时之卒始也”。
古人效法于天,取象于地,定节气以识节律,制历法而知时变。四时,是我国古代干支(摄提)历法体系当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春夏秋冬四个时季。干支历以北斗斗柄旋转一周期为一岁,每岁中分别有四时、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干支历法体系以立春为四时之始,如《史记·天官书》收录:“立春,四时之卒始也”。一岁四时,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作品记述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易·恒》中指四季;一年四季的农时;一日的朝、昼、夕、夜。
《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
《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汉书·礼乐志》:“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1年(yr)=31536000秒(s)。
按365天算,有365*24*60*60=31536000秒;
按366天算,有366*24*60*60=31622400秒;
按恒星年(公转360度)365天6时9分10秒算,有31558150秒;
按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算,有31556926秒。
【拓展小资料】秒的起源
汉朝以前,“时”指季节,“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一季。一年有四季,所以一年又叫“四时”。
汉朝以后,“时”不再表示季节,而是用来表示计算时间的单位了。当时,人们把一天平均分成12个“时”,“一时”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人们习惯把这个“时”称为“时辰”。
在一些古典书籍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时辰”这两个字,有不少人误认为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像古代表示夜间时间的“一更天”、“二更天”的“更”就是指时辰,一更到二更,二更到三更都是相隔两个小时。
后来,人们又把一天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仍用“时”来表示。这时的“一时”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只相当于过去(汉朝以后)“一时”或“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分,把1分又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秒。这样,时、分、秒就确定下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