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肉、荔枝核是温性的,荔枝壳是寒性的。
荔枝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果肉洁白无瑕,看起来晶莹剔透,吃在口中绵软多汁,清甜可口,散发着浓厚的香气。荔枝的品种比较多,例如桂味荔枝、妃子笑荔枝、黑叶荔枝、白蜡荔枝等等。荔枝的品种不一样,成熟的季节也会不同,口感也会稍有不同。
挑选荔枝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颜色上看,要选择颜色呈暗红色的荔枝,这样的荔枝比较新鲜,口感也比较好,反之,切记不要挑选鲜红的荔枝,这样的荔枝口感不好。
2、通过用手触摸荔枝的外壳来判断,要挑选外壳紧硬有弹性的荔枝,这样的荔枝比较新鲜,口感也更加甜美,切记不要挑选外壳软又没有弹性的荔枝,这样的荔枝很可能已经熟透甚至烂了,口感也不好。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荔枝
苏轼有一首诗叫《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4年,苏轼被贬到惠州。惠州属于岭南地区,这里自然风物与北方大不相同,所以苏轼说惠州的罗浮山下四个季节都是春天,草木常年丰茂,各种水果次第成熟,让人品尝不暇。
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味美,但是苏轼真的要一天吃上三百颗吗?据说荔枝性热,民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三百颗荔枝岂不是要吃出病来?
其实这里的“三百颗”是个虚数,并非实指,表达的只是苏轼对于荔枝的喜爱,对于岭南风物的喜爱,更进一步是表达了对于岭南生活的接受和喜欢。这种喜欢并非如同我们现在出门旅游对异地的自然风光的喜爱,里面包含着苏轼自己的人生经历。
因为政见立场不同,也因为私愤嫉妒的缘故,才华横溢的苏轼被人陷害,身陷囹圄,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件事发生在1079年,他因此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被贬黄州。而这只是个开始,此后,惠州、儋州等,他被当权派一直贬到了海南岛。
对于自己的经历,他曾写诗“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知识渊博的苏轼性格达观,从来不曾失去对于生活的兴趣。
总结: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是在心情最落寞的时候,他也能去喝酒、看花、品尝各种食物,尽最大可能为当地实施善政。他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每到一处,总能坦诚地喜欢上这个地方。
在惠州,他就发现此地风土食物都很好,官吏百姓相处融洽,这让他产生了终老惠州的想法。
然而一个地方自然风景再好,土产风物再丰富也并非是让苏轼想要“长作岭南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诚心诚意为百姓做好事,让他感觉到自己融入了此地的人群,融入了此地的生活,由此凝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两句豪爽开朗的诗句。
这不只是表面上对于荔枝的喜爱,它还蕴含着身经磨难的苏轼对于惠州这块土地以及此地人民的热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