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哲学定义:
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意识是生物和非生物共同具有的一般规定和本质。是人脑从生物和非生物的行为和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意识有很多别名:中国人称它道(天道)、意(天意)、理(天理)、命(天命);外国人称它逻格斯、必然性、绝对精神、意志;现在很多人称他规律、法则、意识。例如,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意识;
社会规律、社会法则、
社会意识;思维规律、思维法则、辩证法则。世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就可以发现意识,发现世界和万物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和隐藏的部分。意识是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本质、统帅、指挥者。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意识普遍存于世界和万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识的世界,万物是包含意识的万物。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万物也不是我们天天眼见手触的万物。有了意识的存在,世界和万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生物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 生物具有的主体意识是生物一切行为的本质、统帅和指挥。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活动是生物的日常具体行为,是在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指挥下自然发生和进行的。生物生来具有终生不离的主体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具有的生命,是意识元本体在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不可被人见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自主、自新、自律、自创的主体规定、性能和本质。人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意识是人体行为发生前从大脑中产生的,是人脑感受到内外部环境或具体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根据人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本能,把大脑中记忆的旧知识同感知组织刚获得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所产生的指挥人体行为的意向、命令、计划、方法和方案,是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条件相互对立的现实经过人脑的分析处理所产生的结果。社会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社会运动、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是在社会意识的指挥和统帅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有意识的行为。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和人的社会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的社会运动,是社会意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作社会意识形态。各种理论、观点、思想、主义、文学、艺术、语言、知识是社会意识的表述形式或形态。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华丽宫殿,是社会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同后天获得的全部社会知识经过社会大脑的思维融合和分析处理产生的结果。社会意识同社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根本的区别。社会知识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建立的基础,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正确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错误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真理是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是社会的大脑(有知识爱思维的团体或个人)在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全部知识材料的认真分析处理,获知社会发展要求、趋势和规律后,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具体方针、路线、思想、主义和理想。社会意识是真理的本质,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特征, 凡是符合这一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我认为这种自我意识与记忆力息息相关。没有记忆力,就没有人的自我意识。人从幼年开始能记住自身经历过的很多事情,这些往事和生活经历就构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因意外而失忆的人,往往表现得特别迷茫,害怕。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他失去了个性,爱好。认识他的人也感觉他变得陌生,好象“躯体里的灵魂走了”一样。我们认识一个人,与他交往,实际上都是和他的“灵魂”进行交流。所谓的“灵魂”就是他的从小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自我”。我们养的狗等宠物之所以“通人性”,可以当作一个人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是由于这类动物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而乌龟等教低等的动物就不会给人以十分通人性的感觉,因为他们记忆功能很差.记忆功能是十分有用的,它使动物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记住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作为今后生存必须的行为判断标准。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时都会无条件的毫不怀疑的接受任何理论,长大后我们就会用这些理论去判断一种行为或另一理论的正确性。当两个人在幼年时接受了不同的理论,长大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行为准则,并且彼此都不能理解对方的做法。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是不同的“人”。因此,我认为“我”这种感觉就是生活中无数事件的积累。从哺乳动物开始,大脑皮层逐渐发育起来。这一部分的脑神经元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产生新的突触和连接或者断开不用的突触。这就是记忆的生理基础。也就是思维的生理基础。关于记忆的产生机制有很多假说。我认为有一种“神经元回路”说很有道理。按照我的理解,思维都属于一种条件反射。幼儿在看到三角形时,光通过眼把三角的形状传入大脑相关部位,这里有天生的感受形状的活泼的神经元,由于反复的看到三角,一些神经元就会产生突除形成特定的连接方式(即所谓回路)。当大人在幼儿耳边不停地说“三角形”时,听觉中枢会以类似的方式产生连接结构。当图形与声音不停地同时出现,这两个部位的连接结构同时产生电流并扩散到其它部位,其中有一条路线使这两个部位电流相遇,反复地刺激加强了该路线神经突触的数量,使路线畅通和巩固。这样,以后听到“三角形”的声音,使听觉中枢的那个特定连接方式产生电流,电流就会直接通过路线达到视觉中枢,使该部位的“三角形”连接兴奋。以后,凡是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事件,都会在大脑新皮质的某一部位形成特定的连接方式,并且和视觉听觉产生关联,这就丰富了婴儿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就“意识到了”或“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我”的出现是相当的偶然,也相当的难得,在宇宙几乎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存在。“我”出现的概率为:
p(地球存在并适合生命存在)*p(地球出现人类)*p(父母相遇并结合)*10亿分之一
p()是概率的意思,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的倒数。
人类的确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意识的产生并非人所独有,比如黑猩猩能够对着镜子剔牙,说明它知道镜子里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意识特征之一。人类的婴儿在大约一岁左右就可以识别镜子里的人是自己。有了意识后,才有人格(价值观、思维模式、性格等),人格的形成也有偶然性,老子、孔子、牛顿、希特勒、拿破仑等都是偶然出现的,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也是偶然出现的,只不过历史没有记住我们罢了。
同样是人,“狼孩”基本没有人格,不同阶级,不同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贫富等条件下的父母,所养的孩子人格都各异。
影响人格的先天条件,有基因和外部环境(特别是胎儿发育过程所处的环境),基因决定可能性,外部环境促使基因开关设定状态,决定最终表现,比如在胚胎发育过程的某个点进行干预,我们还是可能重新长出尾巴的,因为“尾巴基因”还存在我们身上。
0-3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人格基本是在这个阶段确立的(还有其它特点,比如是否善于奔跑,也类似),懂得教育的父母绝对不会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投入是人生最值得投入的,买地买房、买贵金属、买股票等,都不会让人幸福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