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两种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如果横座标用剂量表示,将“浓度”改为“剂量”即可,下同.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死剂量(LD50)表示.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这在量反应中称为最大效能(maximum efficacy),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在质反应中阳性反应率达100%,再增加药量也不过如此.如果反应指标是死亡则此时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药物效应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例如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氢氯噻嗪的效应强度大于呋塞米,而后者的最大效能大于前者(图2-3).药物的最大效能值有较大实际意义,不区分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只讲某药较另药强若干倍是易被误解的.量效曲线中段斜率(slope)较陡的提示药效较激烈,较平坦的提示药效较温和.但在质反应曲线,斜率较陡的曲线还提示实验个体差异较小.曲线上的每个具体数据常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使细胞核中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基因的个体和只有一份基因的个体出现相同表型的遗传效应。一个细胞核中某一基因的数目称为基因剂量。在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动物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并无差别,因为雌雄两性动物的常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相同。但是对于性染色体来讲,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每一体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有两份,而雄性个体只有一条
X染色体,基因剂量只有一份。剂量补偿效应使
X连锁性状的表现在雌雄个体之间并无不同。1932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首先在果蝇中发现了这种效应,并把它看作是维持雌雄两性生物基因表达的一致所特有的一种遗传效应。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揭示
X连锁基因的调控机理、性染色体的进化和分化过程以及解释性染色体畸变患者的症状表现等。
大多数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S形,剂量开始增加时,反应变化不明显,随着剂量的继续增加,反应趋于明显,到一定程度后,反应变化又不明显。剂量 - 反应关系是作为影响循证实践证据质量等级重要因素之一,如 GRADE 证据评价系统里,对于存在优质的剂量 - 反应关系的证据将给予相应升级 。从本质上讲,剂量 - 反应 Meta 分析模型是一种Meta 回归模型,该模型不仅可采用线性,也可采用非线性 。线性关系主要反映暴露(干预)水平变化与结局指标发生风险的整体趋势变化,可理解为该线条直线的斜率;而非线性关系更关注暴露(干预)水平对应的结局指标发生风险,以横坐标为暴露或干预水平,纵坐标为发生风险的对数(或其他转换方式),可理解为该条逼近的曲线上横坐标任意一点对应的纵坐标的值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