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因素: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睡眠的时间也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年龄越大则睡眠的时间越渐减少;而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次数也越多。
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在一昼夜中可长达18~20小时,这是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都尚未成熟,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以保证身体发育增长的需求,这是由人生长发育规律所决定的。
经过婴幼儿阶段以后便大幅度减少,到10~20岁之间逐渐达到稳定水平,大多数成年人平均每夜睡眠7~8小时。中年以后至老年阶段,睡眠需要量逐渐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发育完善,而且我们的神经细胞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30岁开始,每年神经细胞都要减少0.7%左右。医学研究结果指出,从30岁到80岁,我们的脑重量要减轻100g左右。
睡眠是脑部的一种活动现象,由于我们神经细胞减少,自然也就影响到我们的睡眠时间。 所以老年人睡眠减少,主要是因神经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所致。
2、脑部器质性疾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等疾病,这些疾病的出现,都可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引起各种睡眠障碍,产生失眠等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老年人一般每天睡5~7小时。随着年龄增长,浅睡眠逐渐增多,夜间觉醒的次数和早醒增加,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与卧床时间相比)降低。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觉醒节律也发生变化,在青少年和中青年期,常常出现睡眠时间推迟,表现为深夜才出现睡意,甚至凌晨才能入睡,次日上午很晚才觉醒起床。当进入老年期后,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睡眠模式,表现为晚上很早就出现睡意,如果此时入睡,次日早晨虽然醒来较早,但总的睡眠时间正常。因此,老年人常出现睡眠时相提前,表现为早睡早醒。
有些老年人可出现多相性睡眠模式,即睡眠时间在昼夜之间重新分配,由24小时中的一次睡眠(仅在夜间)转变为多次睡眠,表现为夜间睡眠减少,白天瞌睡增多,经常出现小睡现象。在两种睡眠模式中,24小时内的总睡眠时间都不减少。这提示老年人获得深睡眠和长时间持续睡眠的能力下降,而不是睡眠需要量的减少。
以上所述生理性睡眠觉醒节律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失眠。比如,对早睡早醒类型睡眠觉醒节律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晚上比较早地感到困倦,但为了与社会作息时间保持同步,便强迫自己不睡,尽量保持觉醒,然后当他们按照社会作息时间睡眠后,其早睡早醒的生物钟又将他们早早地闹醒。另一种失眠的表现是老年人在看电视时睡着了,睡了几分钟到几小时,醒来后躺到床上睡眠时,就很难再次入睡。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最终都出现夜间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和白天打盹、精力减退的恶性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