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直径:1 1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2: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
而成的固体颗粒.
3:灰(Ash)
颗粒直径:1 2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
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4:雾(Fog)
颗粒直径:2 20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
于1km.
5:霭(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
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6:霾(Haze)
颗粒直径:0.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
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烟尘(熏烟,Smoke)
0.01~5 m;固体与液体;含碳物质.
7:烟雾(Smog)
0.001~2 m;固体;粒径在2m以下,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m使大气呈淡褐色.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作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Airborne particle),
大于l0m的悬浮物,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的微粒称为降尘(Dustfall).
空气中的悬浮微粒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悬浮颗粒物是悬浮于大气中的固体、液体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主要有燃烧烟尘、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风吹起的扬尘以及细菌、微生物、植物种子、花粉、液体微粒,如水滴等,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
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形成的原因:
一,与地形是有关的,地势高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漂浮带相对要降低一些;而洼地的污染颗粒物漂浮带相对要高一些。
二,与大气气压也有关系,气压越高,浮尘带越低,根据不同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一样,当然是工业城和大城市污染最多;而小城市和休闲城市污染少一些; 而到农村山区就少一些。
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中细小的那一部分,一般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叫PM10。一般来讲这些微小的细粒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尘和无机物灰尘,主要来自裸露地面和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第二部分是微小的碳粒子,包括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来源于锅炉燃煤,柴油车、汽油车尾气排出的烟气,建筑油漆以及烹调食品和烧烤。第三部分细粒子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经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颗粒物。这些有害气体也是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城市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大气颗粒物来源结构非常复杂,目前北京地区颗粒物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大一些的在通过鼻腔、喉头、气管等上呼吸道时,能被这些器官的纤毛上皮所阻留,经咳嗽、打喷嚏等保护性反射作用排出,而较小的能进入支气管以至肺泡,特别是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PM2.5),还会沉积于肺泡或被吸收到血液及淋巴液内。同时,大量飘浮的细粒子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1~2微米大小的颗粒物,尤其是小于1微米的粒子,与可见光波长相近,对阳光产生散射作用,致使光线穿透力减弱,天空灰蒙蒙一片,大气能见度降低。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自然环境及人为的各项活动有关,在污染源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气象因素对细粒子有很大影响,逆温、静风、高湿度等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颗粒物浓度会积累增高。当前我市治理大气污染所采取的改变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绿地面积和减少工地扬尘等防治措施,都是防治细粒子污染的治本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