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正常人窦性心律的频率呈生理性波动,传统上静息心律的正常范围一般定义为60~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PR间期和QT间期相应缩短。
3.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
4.房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5.心房颤动:(1)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2)频率为350~600次/分(3)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7.室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2)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T波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相反(3)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8.室性心动过速:(1)频率多在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2)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3)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明确诊断(4)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
9.心室颤动: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10.房室传导阻滞:(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0.20s。(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脱落1个QRS波群。(3)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五QRS波群。(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11.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时限≥0.03s,振幅≥1/4R),ST段弓背向上抬高。胸导:V1-V6导联:广泛前壁V1-V3导联:前间壁V3-V5导联:前壁V4-V6:前侧壁V7-V9导联:后壁。肢导:Ⅱ、Ⅲ、avF:下壁Ⅰ、avL:高侧壁。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二)体格检查(1)听诊:心律失常的70%可通过听诊发现。如能有序地注意其频率与节律的变化,则能做出初步判断。例如过早搏动,可听到提前的心脏搏动和代偿性间歇。如阵发性室上速,可听到快速而规律的心脏搏动而心房颤动则听到杂乱无章的心脏搏动,无论是强度、频率、节律,均无章可循。总之,心脏听诊既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亦是临床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2)颈静脉波动:一过性过度充盈的颈静脉犹如“搏动”样波动,是观察和诊断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颈静脉的“搏动”,并可听到“炮击音”心房颤动则可见强度不一、毫无规律的颈静脉充盈波。(三)辅助检查1.常规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方法。亦是最可靠的方法。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一般接近97%的心律失常均在心电图有所发现。一般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多选择Ⅱ导联和V1导联做较长时间(大于1min)的描记,以发现心律失常。一般规律是:(1)对常规12导联心电图做一浏览,观察该图是否是可供诊断的心电记录,否则要重新描记。(2)根据P波的形态特征确定其节律。(3)测定P-P或R-R间期:计算心房率或心室率有无心动过速或过缓,以及心律不齐。(4)观察各导联的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形态特征,以便进一步分析。(5)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6)比较P-P间期和R-R间期:寻找心房律和心室律的关系。有无提前、错后以及不整的P波或QRS波群,以判定异位冲动的来源或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将上述资料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如年龄、临床特征、用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必要时还要做出梯形图,进行进一步分析。(7)梯形图解:梯形图是指在理解心电图所提示的基本规律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析。梯形图的第一条横线代表窦房结(S)、依次代表心房(A)、房室交接区(A-V)和心室(V)。其中黑圆点代表激动的起源,直线代表激动下传,“Y”代表传导受阻。
2.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DCG是在便携式记录装置记录24~72h日常生活情况下的心电变化回放至计算机分析处理后的心电图。它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时间受限的缺点,还能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1)DCG的正常范围。①心率(bpm)范围:69~89次/min醒时最高心率:100~182次/min醒时最低心率:45~75次/min睡时最高心率:65~120次/min睡时最低心率:40~66次/min。②心律。A.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或不齐。B.房性期前收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