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如是说:“只有最聪明的生物才具备结交朋友的条件,而人类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学期我们除了读书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交朋友。为什么呢?
第一、交朋友让身心都受益
“对人类来说,朋友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拥有三五知心朋友,对身心健康,乃至工作、学习都有好的影响;缺乏朋友则会让你感觉与世隔绝,紧张不安,容易遭受疾病侵扰。生活处处有压力,大学生活也是,大学期间广交朋友可以拓宽你的视野,让你身心愉悦。缺少朋友或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的人,容易患抑郁症或者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交朋友可以减压,可以让你的身心更加健康
第二、提高社交能力
大学生是一群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打破学校这层“堡垒”他们要面临很多挑战,想要获得成功,社交的能力非常重要。当今社会不是单单只靠个人技能就可以获得成功的,社交能力才是通往成功的通行证。你要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而广交朋友,就是培养你的社交能力。有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十分活跃,不管是跟宿友还是跟班里其他同学,他都能应付自如,跟他们打成一片,往往这类人,踏出社会后,在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大学友谊纯真美好
在大学阶段,同学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而且大家在一起这么多年,彼此知根知底,人品怎么样、个性怎么样、胸怀怎么样、才能怎么样,完全清楚。而踏入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大家要么是同事关系,常会争权夺利;要么是上下级关系,难以平等相处;要么是作为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相互有求又彼此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很难找到真正心灵相通或能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的朋友。曾经有人这么形容过大学与社会,大学里生活圈子小,朋友圈子大;社会里生活圈子大,朋友圈子小。可见大学朋友与社会朋友的差别有多大!
但是交朋友也是要有条件的,首先,你自己要做个好人,因为谁也不愿意去跟一个不好的人交朋友。所谓“不好”,并不是说做了什么违法的事,而是说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不好,比如自私,不愿与别人分享;再比如心地阴暗,总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我很庆幸自己是个喜欢为别人服务的人。进了北大以后,我发现宿舍没人打扫,于是开始打扫宿舍。除了扫地,我还自愿为室友打开水,所以我们宿舍基本上没排过什么卫生值日表和打开水值日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同学对我说:你真伟大,为我们打水、扫地这么多年!但十年以后,有些事情就体现出来了。那时我把新东方做到了一定程度,觉得应该找一些我的好朋友和大学同学跟我一起把它做得更好。在我“游说”他们时,他们说的一番话让我特别感动。他们说:大学同学四年,我们知道你是个好人,知道你是个可靠的人,也知道你有饭吃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喝粥,你有粥喝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饿死。就这样,大家最后一起回来了,新东方也就做大了。
除了要做个好人,你还要追随比你厉害的人。不管对方是哪个领域的,只要比我厉害,我就会从心底仰慕和喜欢。
(一) 交往愿望强烈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较之中学时代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比中小学生更为迫切,他们力图通过交往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处世以表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交往,富于理想情感,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加重、与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兴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从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 (二) 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强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地强化,大学生年轻、有干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有冲劲和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增长社会财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走出家门,认识、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与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学好高等课程,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个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显得特别有力。 (三) 存在一些团体或组织 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等于没有上过大学。形成这些团体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补偿性吸引三类,在这些群体中,起积极作用的是多数,同学之间的情谊能用道德标准要求,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起消极作用的团体,交往活动常常是玩耍、娱乐、吃喝,学习、思想上不能互相帮助,不能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赖家庭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仅理性地思考、判断、处理自身的问题,也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着强烈的体现个性的见解和疑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我的个性,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事,积极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抱负与志向鲜明,对于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赖,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参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的意志和性格,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东西,更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五) 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交往中注意较温和的方式,不再粗暴地自夸自大,对社会、同性和异性的鉴赏力增强,能适应各式各样的人,能接受并宽容朋友的不同意见,不试图硬性地改变他们,争吵减少。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 (六) 交往内容多样性 大学生交往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人际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爱情和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交往频率提高,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交往方式、手段更多,由原来的互访、通信等转向使用一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仍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但在大学这个教学、科研中心,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形式化的东西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反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七) 交往范围范围扩大,但仍以同龄人为主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不能局限于亲缘群体之内,人际交往的范围随之扩大,大学生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戚、邻居、成长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在社交场合认识的其他人,其中又以同学交往为主。大学生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众多的交流机会、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选择在同寝室、同班级、同乡同学之间,围绕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感情交通而展开。他们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开放活跃,力图突破现有的交往圈,不断以新的眼光和标准去扩大交往范围,寻求更多更好的伙伴;交往能力强的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更多的大学生突破班级、年级范围,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高低年级可认识的所有同学及外校、社会上的朋友,进入各式各样的校园交际环境。不仅是同性之间的交往,异性交往也很经常。 (八) 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缺乏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技能过于贫乏,交往方式过于被动。青年学子未接触社会,其复杂性绝非在菁菁校园中所能想像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发现以前那种认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的心态是可笑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因他们的年轻而难以把握。一个真正杰出的人应该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内在有积累、自信和内涵。我知道前进和后退的规模。不仅仅关注于提高它们的内在价值。前不久有同学问,大学里是应该多参加社团多认识一些朋友,还是应该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说,人际关系固然重要。关键是,你有什么资本让优秀想和你结交?遇到了很优秀的人,靠什么去让人家对你有兴趣?记住,无论何时,提高自己永远是第一件事,专注于“改善人际关系”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不可靠和危险的。而专注于提升自己,则能够自己把握自己,且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交际圈的整体质量当然也会提高,即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这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没有地位上的差距,恰好处于建立价值观的时期。几年几十年来,最容易相处和建立友谊。而毕业之后,每天朝九晚六,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能解决什么人脉?也许,多年前结交的一位朋友,多年后就能在某个时刻了解你的燃眉之急。那么,社团没有用吗?不,社团的作用很大。它可以让你认识一群抱着共同热情,拥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他们将是你大学里最大的收获不是吗?
也有需要积极追求的人际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当你杰出时,自然会有杰出的人与你成为朋友。”了解他人的好恶,感受他人的情感,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怒哀乐等等,部分取决于个性,部分取决于修养。人越好,理解就越复杂和困难,所以不要期望像这样好的人主动去理解你。一个真正杰出的人应该接受内外兼修。而不是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内在价值。所以我觉得大学里刻意打好人际关系还是有必要的。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