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án fā xìng zhí lì xìng dī xuè yā
2 英文参考primar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3 疾病别名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自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4 疾病代码
ICD:I95.1
5 疾病分类
心血管内科
6 疾病概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Primar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属少见病。早在1826 年就有人对它作过探讨,1925 年Bradbury 和Eggleston 首先详细地描述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晕厥、脉率固定(即直立时心率无相应增加)、无汗、勃起功能障碍和夜尿等,称为“自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皮肤干燥,出汗少、排尿、排便障碍和 *** 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等。由于本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病例可逐渐出现眼外肌麻痹、肢体僵硬伴粗大震颤、表情呆板、动作迟钝和慌张步态等锥体外系损害症状;步态蹒跚、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等小脑受损的症候以及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神经反射阳性、发音困难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
7 疾病描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Primar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属少见病。早在1826 年就有人对它作过探讨,1925 年Bradbury 和Eggleston 首先详细地描述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晕厥、脉率固定(即直立时心率无相应增加)、无汗、勃起功能障碍和夜尿等,称为“自发性直立性低血压”。1960 年Shy 和Drager 从本病患者尸检材料中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变性,以脊髓中间外侧柱最明显,可侵犯苍白球、黑质、小脑和丘脑等部位,而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仅为神经系统病损的一部分。后来Chokroverty 等提出把本病称为“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
8 症状体征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最突出的表现是卧位时血压正常,直立时血压迅速而显著降低,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20mmHg,但心率无变化。因血压降低可产生一系列脑缺血、缺氧表现,轻者直立时逐渐发生眩晕,重者可立即发生晕厥,以致被迫长期卧床休息,卧下后眩晕或晕厥症状多能缓解。此外,可出现自主神经损害的症状如皮肤干燥,出汗少、排尿、排便障碍和 *** 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等。由于本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病例可逐渐出现眼外肌麻痹、肢体僵硬伴粗大震颤、表情呆板、动作迟钝和慌张步态等锥体外系损害症状;步态蹒跚、共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等小脑受损的症候以及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神经反射阳性、发音困难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少数病人有感觉异常、智能减退现象。这一类病人因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亦称为中枢型,即ShyDrager 综合征。若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仅有直立性低血压和周围自主神经功能不全者称周围性直立性低血压病。
9 疾病病因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直立性低血压除上述原发性外,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结核、脊髓横断性损害、脊髓空洞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联合变性、震颤麻痹等。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3.药源性 服用神经节阻滞药、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
4.自主神经病变如交感神经手术后。
5.其他 淀粉样变、严重贫血、恶病质、久病卧床等。
10 病理生理人体站立时,因受地心吸力的影响,约有300~400ml 的血液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可比卧位时降低25%左右,血压可下降。正常人当血压刚开始下降时,即能迅速 ***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使这些区域发放到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性冲动的频率和速率减少,反射性地使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到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量增多,作用于周围血管和心脏,导致小动脉收缩和心率增快。此外,血管系统的压力感受器对于静脉淤血也可引起血管收缩效应,以及下肢肌肉张力增加和等长收缩、迫使血液通过静脉瓣通向心脏,这种肌肉泵作用也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阻止心排血量的急剧下降。另外, *** 改变时通常会发生过度换气,产生反射性静脉张力增高,这也有助于心脏的充盈和血压的升高。正常人由于具有上述调节机制,故由卧位直立时不会发生明显的血压降低。凡是破坏了上述调节机制的某一或某些环节,都可引起 *** 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元发生变性(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阻断了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弧所致,其病变部位可在节前或节后交感神经、脑干、丘脑下部、血管运动中枢及小动脉壁本身发生病变。由于反射机制中断,使阻力血管(主要指小动脉)及容量血管(主要指小静脉)皆不能有效地进行反射性收缩,同时心率也不增快,使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血压随之降低。此外,有人认为儿茶酚胺代谢或分泌障碍引起神经传导失常,循环中某些扩血管物质如缓激肽释放过多等,也可能参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11 诊断检查诊断: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部分病人直立性低血压不是即刻发生,需站立1~3min 后才发生,因此,当怀疑本病时,至少要等待5min。2.正常人起立时也会发生短暂的血压下降 但波动不大,且1~2min 内恢复,遇此情况不要误诊为本病。在晕厥方面,除本病外,应除外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颈动脉窦过敏、排尿性晕厥和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症所致的晕厥。
实验室检查:对怀疑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做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血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亦有助于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有无心律和心率的变化,有无STT 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 波。
2.心脏超声及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压的诊断。
3.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 可明确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脏疾病。
4.X 线检查 通过透视胸片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血管。
5.脊髓造影 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12 鉴别诊断低血压患者主要为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而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则伴有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症状。有些病人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血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现象。
13 治疗方案由于本病原因未明,故防治有一定困难,主要措施包括:
1.起床走动及 *** 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2.饮食方面除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外,可适当增加食盐量,以增加血容量。
3.中药可按低血压病处方随症加减。
4.配用下列药物 包括:9α氟氢可的松首剂0.1mg/d,可渐增至0.3mg/d,维持量为0.05mg/d;地塞米松初用量为3.75mg/d,逐渐减量至1.5mg/d 维持;本5~10mg,1~3 次/d;左旋多巴0.1~0.25g,2~4 次/d;麻黄堿15~30mg,3 次/d;谷维素10~20mg,3 次/d 等。其他支持疗法如叁磷腺苷(ATP)、辅酸A、泛癸利酮(辅酶Q10) 、肌苷、维生素B 族也可选用。
14 并发症原发性 *** 性低血压可出现黑蒙、眩晕甚至晕厥等,严重者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并发症。
15 预后及预防预后:年龄在60 岁以下,没有心脏病的 *** 性低血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反复、多次晕厥发作,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预后较差。
预防:
1.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 *** 性低血压的疾病。
2.对老年人的 *** 性低血压,在起床走动及 *** 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
3.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16 流行病学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目前尚属少见病。几十年来,全世界有明确报道的才数百例。
17 特别提示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 *** 性低血压的疾病。对老年人的 *** 性低血压,在起床走动及 *** 改变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相关药物 甲磺酸酚妥拉明分散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轻度变化,极个别患者可能直立性低血压。【禁忌】低血压(收缩压小于90mmHg、舒...
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的血管扩张性头痛,还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偶见血压明显降低、心动过缓...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的血管扩张性头痛,还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偶见血压明显降低、心动过缓...
盐酸左布诺洛尔滴眼液血压和明显的心动过缓,后者可引起头晕,晕厥或直立性低血压。3.不主张两种局部b受体阻断剂同时应用。4...
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紧贴融合起来,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就释放到突触间隙内。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称为出胞(exocytosis)或胞裂外排。在这一过程中,Ca2+的转移很重要。如果减少细胞外Ca2+浓度,则递质释放就受到抑制;而增加细胞外Ca2+的浓度则递质释放增加。这一事实说明,Ca2+由膜外进入膜内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递质的释放量;Ca2+是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紧贴融合的必要因素。一般认为,Ca2+可能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小泡的移动;
②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便于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而发生融合。小泡破裂把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时,其外壳仍可留在突触前膜内(也可与突触前膜融合,成为突触前膜的组成部分),以后仍旧可以重新恢复原样,继续合成并贮存递质。
从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到小泡膜的回复可分为下列6个时相:
①突触小泡靠进突触前膜活性带;
②小泡贴靠突触栅栏结构;
③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和两膜融合;
④融合膜裂开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
⑤小泡膜并入突触前膜质;
⑥小泡膜回收并重新利用。在小泡膜的循环过程中,有一些膜不形成功能性小泡不进入循环而是被溶酶体降解并通过逆向轴浆运输返回胞体重新加工。同时通过顺向轴浆运输将新的小泡送往神经终末。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自此,神经冲动的电信号就完成了对突触间的一次跨越。
突触处递质释放过程 上世纪末发现阿托品能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对效应器的作用,当时认为效应器具具有一种接受物质,阿托品与接受物质结合后就阻断了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研究证实了这一设想,例如刺激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则唾液分泌量增加,如果先用阿托品后再刺激神经则唾液分泌量不再增加,而此时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并不见减少。这说明阿托品不影响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过程,而是直接作用于效应器上。效应器上的接受物质后来就称为受体。
递质的受体一般是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部分,神经递质必须通过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的本质和发挥作用和机制已在第二章详述。如果受体事先被药物结合,则递质就很难再与受体相结合,于是递质就不能发挥作用。这种能与受体相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形式,使递质不以发挥作用的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
受体阻断剂 的不断发现,对递质与受体的作用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前文述及乙酰胆碱有两种作用,实际上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乙酰胆碱能受体而形成的。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M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M样作用。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菸碱型受体(N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
通过采用不同受体阻断剂的研究,现已证明M型和N型受体均可进一步分出向种亚型。M型受体至少已分出M1、M2和M3三种亚型:M1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组织中;M2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在神经和平滑肌上也有少量分布;M3受体主要分布在外分泌腺上,神经和平滑肌也有少量分布。N型受体可分出N1和N2两种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简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N样作用。
支配汁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能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M型受体。 效应器受体 效应
眼
虹膜辐射状肌 α1 收缩(扩瞳)
睫状体肌 β2 舒张
心
窦房结 β1 心率加快
房室传导系统 β1 传导加快
心肌 α1,β1 收缩加强
血管
冠状血管 α1 收缩
β2(主要)舒张
皮肤粘膜血管 α1 收缩
骨骼肌血管 α 收缩
β2(主要)舒张
脑血管 α1 收缩
腹腔内脏血管 α1(主要)收缩
β2 舒张
唾液腺血管 α1 收缩
支气管
支气管平滑肌 β2 舒张
胃肠
胃平滑肌 β2 舒张
小肠平滑肌 α2 舒张(可能是胆碱能纤维的突触前受体,调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β2 舒张
括约肌 α1 收缩
膀胱
逼尿肌 β2 舒张
三角区和括约肌 α1 收缩
子宫
子宫平滑肌 α1 收缩(有孕子宫)
β2 舒张(无孕子宫)
皮肤
竖毛肌 α1 收缩
糖酵解代谢 β2 增加
脂肪分解代谢 β1 增加
α和β受体不仅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起反庆,也对血液中存在的儿茶酚胺(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或注射的药物)起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对β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如在动物实验中观察血压的变化,见到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上升,这是由于α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收缩而形成的;如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则见到血压下降,这是由于β受体被激活导致广泛血管舒张而形成的;如注射肾上腺素,则血压先升高后下降,这是由于α和β受体均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先收缩后舒张而形成的。如果,进一步采用不同的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见到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以消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但不影响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而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propranolol)可以消除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但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由此说明,确实存在两种不贩肾上腺素能受体,即α受体和β受体,两者能分别被特异的受体阻断剂所阻断。
β受体阻断剂已应用于临床。例如,心绞痛患者应用普萘洛尔可以降低心肌的代谢和活动,得到治疗的效果。但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的作用很广泛,应用后可同时此致支气管痉挛,对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危险性。研究发现,有些β受体阻断剂主要阻断心肌的β受体,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很小,例如阿替洛尔(atenilol)、心得宁(practolol);有些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极小,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却很强,例如心得乐(butoxamine)。由此认为,β受体可分别分为β1和β2两个亚型,其分布及效应见表10-3。在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采用阿替洛尔,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 研究指出,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而且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突触前受体的作用,在于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例如,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存在α受体,当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前膜处超过一定量时,即能与突触前α受体结合,从而反馈抑制末梢产生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起到调节末梢递质释放能量的作用。在应用α受体阻断剂后,这种反馈抑制环节被阻断;这时刺激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内合成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这种情况在支配心肌的肾上腺素能纤维上也存在,虽然心肌的受体为β受体,而突触前膜上的受体为α受体。由于突触前受体是感受神经末梢自身释放的递质的,因此又称为自身受体(autoreceptor)。
突触前膜的α受体不同于后膜的α受体,前者为α2型,后者为α1型。α受体区分为α1和α2两个亚型,是根据不同受体阻断剂的选择性作用来确定的。如哌唑嗪(prazosin)可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而育亨宾(yohimbine)可选择性阻断α2受体;酚妥拉明对α1和α2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但对α1受体的作用比对α2受体的作用大3-5倍。必须指出,α2受体也可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例如大脑皮层、子宫、腮腺等处突触后膜可能有α2受体。此外,突触前受体除α2型外,也可有其他类型。 中枢递质种类复杂,因此相应的受体也多,除胆碱能N型和M型受体、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opiate receptor)等。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D2等受体亚型,5-羟色胺受体可分为5-HT1、5-HT2、5-HT3、5-HT4等受体亚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可分为N-甲基-D-天冬氨酸型(NMDA)。使君子氨酸型(QA)和海人藻酸型(KA)等,γ-氨基丁酸受体可分为GABAA、GABAB等受体亚型,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等受体亚型。这些受体也有相应的受体阻断剂,例如派迷清(pimozide)能阻断多巴胺受体,肉桂硫胺(cinanserin)能阻断5-羟色胺受体,荷包牡丹碱(bicuculine)能阻断GABAA受体,钠洛酪(naloxone)能阻断阿片μ受体等。
中枢神经递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将信息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介导物质,绝大部分是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并运送至突触。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