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的鱼类有:三文鱼、中华鲟、鲑鱼、鳀鱼、湟鱼。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 ,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生殖洄游),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食物(索饵洄游),有的是因为水的温度(越冬洄游)。
而除了广为人知的三文鱼是洄游鱼,我们中国的“水中国宝”中华鲟也是洄游鱼类,它们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的航道。
亲鱼(准鱼妈妈)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大约十年后,幼鲟长大了,又追寻它们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上游寻根产卵。
但是很遗憾的是,生殖性洄游鱼类在千辛万苦回到出生地产卵后,就已经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存活了,成为了大自然的食物。
洄游鱼类觅食:
前面我们都知道鱼妈妈在生殖期间是不进食的,所以在生殖前后或者越冬前后,鱼儿会进行索饵洄游,也就是到水草丰富的水域去觅食,储藏能量。我国的舟山群岛就是鱼类觅食的好地方;在横跨太平洋的赤道北部。
就有一平行赤道的赤道上升流带,绵延几千公里,那里的营养饵料如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和水母等特别丰富,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和金枪鱼等大鱼群,会沿着这条几千公里长的路线,进行索饵洄游。
它们成群结队,从美国西海岸出发,沿着这条饵料丰富的大道洄游几千公里,一路觅食直到亚洲东海岸外。
生殖洄游有的只在海中进行,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有的只在淡水中进行,如青鱼、草鱼、鲢、鳙;有的由海洋上溯至江河,如鲥,大马哈鱼;有的则由江河下降至海洋,如鳗鲡等;有些鱼类在育肥阶段常成群游向饵料丰富的地方摄取食物,这种寻找食物的洄游,称为索饵洄游。如小黄鱼在渤海湾产卵后,在返回深海越冬场所前,要在产卵场所附近和返回越冬场所的途中,索寻食物多的地方摄食;有些鱼类随着不同季节水温的变化,常成群向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游去,这种随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洄游,称为季节洄游。如鳕鱼在春夏季向北方游动,深秋又向南方游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