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妊娠满7个月施行剖宫生产或剖宫流产的3000元2、妊娠满7个月生产或流产的2000元3、妊娠满3个月不满7个月生产或流产的l000元:4、妊娠不满3个月流产的300元5、多胞胎的每多生产一个婴儿增加400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十条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一)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四)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场景一:12月19日,成都市一对年轻父母带娃出门,遇到孩子“耍赖”,趴在路边大哭,这对父母竟然双手抱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萌娃。
这对父母的本意也许是想“冷处理”,让孩子自己“觉悟”;也或许是父母暂时没有对付孩子的“招数”,索性站那看他哭。
场景二:有个朋友去参加国内一个论坛,上午一个专家说不能打孩子,说的很有道理,下午一个专家说能打孩子,说得也很有道理。晚上回去之后这个朋友一脸懵圈,到底孩子犯错误了能不能打呢?
回忆回忆我们小时候,谁没挨过打?父母生气了,会打我们几下。
可现在,教育环境变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萌发的更早了。我们当父母的,遇到孩子犯错时,到底能不能打他呢?答案是:可以,但是要“科学地”打孩子。
当然,打孩子并不能作为教育孩子经常使用的手段,更不是教育的目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其实可以这样做——
1.转变教育观念。面对孩子犯错误甚至说谎“掩饰”自己的错误,父母一般会产生愤怒、或者不高兴的情绪,有这些情绪很正常。
如果我们把孩子犯错误看成是“和孩子坦诚交心的机会”,看成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样一转变观念,我们的情绪就会平和很多,也不会一直陷于负面情绪之中,甚至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把孩子眼前的一点小错误和孩子的品质联系起来,做无端联想。
如果孩子犯错之后不但没有承认,还说谎,父母切忌不要撕掉孩子的最后一块儿遮羞布,要像“傻子”一样相信孩子,这样可以引发孩子的内疚感。
通常情况下,孩子犯错撒谎时,他知道这样做不对;而且他们犯了错误之后也会惶恐不安,甚至会想办法遮掩,所以才撒谎为自己辩解,他是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
在孩子犯错误时,如果不是很重大、很紧急的错误,父母不要急于纠正或者训斥孩子,而是让他“在错误里待一会儿”,给他反省和反思的时间,甚至我们还可以去理解和包容孩子,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孩子看到父母理解自己、包容自己,他也会因为父母包容他、理解他而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立马给他讲一大堆道理,或者批评他一顿,孩子的心理立马就平衡了,心安理得了,就不容易生发出孩子真正的改错之心。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制止他,让他去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男孩犯了错误,陶行知先生并没有批评和指责他,而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2.弄清事实。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要用客观描述性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不是一上去就用情绪化语言去指责和批评孩子。
其实,父母这样做不是迁就孩子,而是为了铺一条让孩子回家的路,让孩子明白,无论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是他坚强的后盾,而回家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孩子,使用抱怨型和训斥型语言,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那就会堵住孩子回家的路,让孩子认为,回家只会面临更大的痛苦和打击。久而久之,等哪次孩子犯了错,他也许就不敢或者不愿意再回家了。
3.听听孩子的看法。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父母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让孩子自己描述事情的经过,这本身也是一种“再教育”和让孩子“自我反思”的过程。
父母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推动孩子成长。
倾听孩子的意见,既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孩子的考验,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和孩子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弄清事实之后,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高明的父母往往是把孩子和问题划在一起,一味去指责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肯定不如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因为玩游戏,充了1000多块钱,当我无意中发现之后,没有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告诉他,幸亏现在发现了,如果以后发现的话,充了更多,也许都还不起了。
后来经过和孩子坦诚沟通,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再游戏上花钱了,为了避免自己花钱,他的压岁钱等都专门帮他存起来,不在微信里给他留太多钱,以免他再充值玩游戏。
5.“科学”地打孩子。孩子犯了错,也不是说不能打,而是要科学地打,按照流程打孩子。
第一,打孩子要分年龄段。
一般来说,0-3岁,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才不过3年时间,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这个时期,坚决不能打;
3-6岁,孩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时,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可以在孩子违反规则时适当地以“打”作为惩戒的手段;
6-12岁的孩子已经逐渐进入青春早期,当他们犯错误时,可以打,但是尽量少打,最好不打;
12岁以后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泛滥,坚决不能打。这个时期再打孩子,容易加剧孩子的叛逆心理,造成孩子的过激行为;或者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
第二,找一个孩子该挨打的事情打他。
当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或者做伤害自身安全的事情时,可以打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该不该打孩子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发泄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以先制订好的规则作为依据。
第三,在打孩子之前先警告他。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他不再出现不当的行为,就不打;如果孩子对于父母的警告依然不听,再根据情况打。
第四,打孩子时,要准确定位。
比如打屁股,几秒钟之内打完,不能打的时间太长;更不能抓住孩子的要害部位就打,比如头、脸、颈椎、大臂和腰等部位,都不能打,以免让孩子产生被侮辱的感觉或者因为父母一时情绪失控伤害到孩子而遗憾终生。
不能在卧室里打孩子,因为卧室是休息的地方,如果要吵孩子或者打孩子,可以去客厅或者书房。
第五,打完孩子,还要和孩子聊聊。
在打完孩子大约一、两天之后,父母要主动和孩子重新谈谈,父母以分享自己的感受为主,让孩子真正从挨打中吸取教训,有所成长。
那些巴掌和哄骗换来的,是长期的斗智斗勇,亲子关系的鸡飞狗跳;而耐心和坚持换来的,是孩子的性情平和,遵守规则,易于沟通。
为人父母,一定不能做穿西装的“野人”,用粗暴野蛮的手段对待孩子。你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