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功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扩展资料:
功夫茶的用具
一、盖碗的茶具,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二、茶海:(也叫“公道杯”),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
三、茶匙、茶荷:(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整套叫茶道。
四、炉及水壶: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必备)。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
五、茶杯: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六、储茶罐: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
首先,不叫“功夫茶”,而是叫“工夫茶”。其次,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潮汕人在用,而非所有广东人在用,这个是个闽南语系里面的称呼。最后,之所以这样称呼,是由于喝“工夫茶”费时间、精力,非常讲究。
喝“工夫茶就是”“慢工出细活”。喝工夫茶非常讲究,茶叶、茶具、水质、冲泡都非常讲究,往往要冲泡一壶好茶,都需要这几个因素的相互结合,才能冲泡出一壶让人满意的好茶。而北方人喝茶,大多是一大杯子,扔点茶叶进去,开水冲泡,完事。
潮汕人使用的茶具分为紫砂壶跟大盖碗两类。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以下基本程序:洗壶洗杯、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
我们在冲泡的时候,第一遍的开水倒下去,是不能喝的,需要用茶盖把上面的茶沫给去掉,这第一泡的茶水,是用来洗掉那些农药成分,那些无法入口的苦涩。冲完之后倒掉,洗掉那些茶沫,也烫了一遍茶杯,第二泡才可以喝。
而且,喝茶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讲究。比如冲茶给别人的时候,不要倒得太满,这样拿茶杯的时候,容易被溢出的开水烫伤。比如人不多的时候,“认杯”,就不再一次次地用开水烫杯消毒,而是每个人认准自己的杯子喝茶就好了。
这样的讲究还有很多,不过对于从小到大都在喝茶的潮汕人而言,这样的“工夫”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本能,不用专门去讲究,也会自然而然地注意。
也正是对于茶道的讲究,下了大“工夫”,所以潮汕地区的陶瓷茶具、紫砂壶茶具做得非常精美,潮州凤凰单丛茶也成为当地人日常喜欢的茶叶,并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产业,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煎之法应是源于陆羽的《茶经》。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功夫”。正因其是讲究品饮功夫的一种饮茶方式,故称为“功夫茶”。
功夫茶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今天,海外闽南潮汕华侨还以“功夫茶”作为认祖追宗的标志。
品茶礼仪
传统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功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据说专业的品茶师可以凭一杯茶品出茶艺师当时的心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