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师专业发展的较早阶段。需要从三个具体方面深入剖析自己:能力、权力和亲密。在此以后可能还有其他方面将会加入,例如,评估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在危机处理机构工作,或者是否具有与身患绝症的病人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洞察力等。
能力
能力包括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包括在实践核心各种交互联系。自我意识涉及到对这些方面的自我力量与局限性的正确评估。此外,我们要知道自我态度的重要性。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是“自己让自己失望”,或者选择逃避某些可能证实自己消极自我形象的人际交往情景,这种行为对咨询师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或有价值的人,我们就可能把这种态度传达给求助者。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咨询能力没有信心,我们就会无意中把咨询过程引导去满足自我形象或思想需要,或用来证实消极的自我形象。
Corey等人曾指出,如果你有一个“脆弱的自我”,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治疗能力有效的咨询师。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在有些时候感到自我怀疑,尤其是在开始新职业的早期阶段,感到自我怀疑是正常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能力也包括何时寻求督导、咨询或同行的支持。与其说希望成为“刀枪不入”的咨询师,不如说更需要成为这样一种咨询师:具有广泛而坚实的自尊,具有处理复杂性与不适感的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与开放性,井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及持续不断地进行终生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能力中一个微细而又关键的方面, Nickerson指出,自我意识是批判性思维中三种核心认识之一(另外两个是针对具体领域的认识以及对批判性思维本身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对人类推理过程的意识和对自己进行推理过程的有意识注意——例如,自问“我相信什么,我为什么相信这些?我工作时具有怎样的偏见或假定?我能否为我的立场做出一个合理的辩护,同时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权力
在咨询过程中,权力可能被以下列几种不同的方式误用。首先,一个咨询师可能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对他来讲,只有在他能够控制时,咨询才可以进行。这样的咨询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实施控制,包括劝说求助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一且求助者抵抗或犹豫,他就感到难过或进行防卫)、支配谈话的内容和方向。具有控制欲望的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更像是与求助者展开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相反,有的咨询师则可能害怕权力,或者希望否认助人角色中具有施加影响的成分。这些咨询师在无意之中尽可能地逃避咨询中的责任和参与,他们会回避对双方的角色或期望进行坦率的讨论,也回避表达自己的观点。助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职业关系具有多种不平等权力的形式(如权威、资源和脆弱性等)。否认或回避对权力差别的承认,会限制咨询师诚实而有益地处理这种差别的能力。
另外一种可能影响咨询而未能得以解决的权力需求,可以在“生活方式转变者”型的咨询师身上见到。这种人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怀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他们会利用职业之便,用咨询方法使求助者朝着他自己所钟爱的方向转变生活或思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就成为咨询师本人发表见解和发泄愤怒的地方。最后,正如 Woodman指出的那样,咨询师很容易沉溺于帮助他人的权力之中。
在现实中,权力是助人关系和过程中固有的成分。强调它的影响,是因为自我意识应包括对于权力微妙之处的认识,以及对选择使用权力微妙之处的认识。例如,权力可以由已经达到或者获得的东西(如,受教育获得的学位和表现出来的技能等)来加以区分,或者由某种意义上的指定或“继承”的东西来加以区分。所谓指定的权力可能来自于一个人的社会结构特征或血统,例如性别、种族经济地位、能力、性取向或宗教,这些特征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咨询实践。咨询中的权力不仅存在于个体水平(即治疗师和求助者二人之间的问题),且也存在于其他水平之上,如咨询师所在的机构拥有的组织权力、与管理机构相关的管理权,以及与保险承保范围和医疗管理有关的经济权力等。
人际觉察与亲密
众所周知,人际习惯、倾向和意识构成恰当而有效咨询的重要部分。所有人都会出现起伏的交往模式,这十分自然。咨询师也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自己的体验和起伏的生活之中!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对他人认可的敏感性、情绪的表达以及对权威身份的适意感,在不同的时刻处于不同的水平。重要的是,不是去狭义地规定何谓绝对正确,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去调整“过分”或“不足”。
我们通过探讨一种人际模式——亲密关系——来说明人际意识的价值。咨询师不曾察觉的亲密需要,能够改变咨询的方向和进程。如同权力一样,发展某种程度和形式的亲密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咨询中的重要成分。例如,设想一下在帮助求助者处理痛苦经历、丧失、自我怀疑和担忧时,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情感深度。当然,必须给人格差异留出空间。我们都知道,有的人热情如火,像“大地之母”或“之父”,而有的人在表达热情的方式上则颇为保守。了解咨询师自己和求助者的风格,对于准确感受并传达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实践中还会出现对于亲密关系更为极端的斗争。有些遭到拒绝或对批评非常敏感的咨询师,可能会采取让求助者接受和喜爱的行为。例如,因为担心求助者不会再来,咨询师可能避免向其提出挑战,或避免与之辩论。为了肯定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爱戴,咨询师可能会隐地寻求求助者给予积极的反馈意见。因为不想听到求助者的不满,咨询师也可能忽视求助者表露出的各种消极反馈信息。有些咨询师则对亲密具有很高的个人需求,他们有可能把这些需求带入咨询之中,并超出求助者感到恰当或舒适的界限。
另一类咨询师害怕亲密和情感表达,或者对此感到不适,他们因此会使咨患关系保持过大的距离。忽视求助者积极的情感表达,采取粗暴、疏远或冷漠的行为,以及用僵硬的“职业角色”对待求助者,都会使咨询师在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回避情感亲密性。这些反应可能会中断求助者的情感表达,并造成求助者产生不被重视或不被理解的感觉。
以上的许多问题,存在于人性和人际互动关系之中。为了洞察我们个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力量和弱点,就要不断地进行努力。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在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W·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任何人都没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的、社会的或感情情绪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有来自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的甚至是社会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高考落榜的这个特殊经历,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起全国普通人群都较低,加上高职学生个人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由于高职院校规模发展的压力,有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接纳了“三校生”的生源,引起了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老师授课的方式没有得到较好的调整,高职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比本科生更大,而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致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更加有必要。如果辅导员能及时而有成效的进行个别辅导,则更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文章拟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优势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
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作为一名辅导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发挥好本身的的角色优势,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表明,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大多数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年龄、价值观、和成长的环境与在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相对类似的地方,因此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沟通的起来有效性都会较高。再者,个体心理辅导中,来访者和咨询师要建立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才会建立起更良好的咨询关系。人的基本特性中,有这么一点喜欢得到信赖的人倾听。在辅导员角色里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学生大学生路上的朋友,对于建立与学生的相互信任感和专门的心理老师较有优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沟通优势、信息优势。因此,高校辅导员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所谓个别心理辅导是辅导员主动地与学生去发现和讨论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自我认识、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来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这里指辅导员的“辅导”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思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的思政教育中,主要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是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命令式的。而我们这里说的辅导员的个别心理辅导更注重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实际存在的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即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来解决学生当前具体困难和问题,更注重的是引导的作用和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
1.把别人当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者”,在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中,对学生要充分信任、真诚地对待学生,积极、用心的关注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辅导员的个体辅导中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在个体辅导中,辅导员不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将自己和学生的身份平等。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得到没有得到认同,便往往不愿意说实话。不要以“我建议/觉得/希望你……”或者“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之类作为一句话的开头,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被责备立刻产生了抵触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能体现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关系。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例如:在个体辅导过程中,多用一些引导性的对话,也就是你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做一个倾听者,从他的话语中分析原因并选择他能接受的开导方式,比如第一句说,“最近看你总是……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只要真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沟通,学生就会从心里信任你,并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自我。
2.把自己当别人——学会设身处地
辅导员在与学生交往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换位思考,想想“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比如:在咨询中采用同感心、同理心、设身处地的办法。站在别人内心世界去领悟事情,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把学生的人生经历和人格进行联系,更好的理解学生面对问题的实质。
辅导员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面临的处境,能更好的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学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这对个别辅导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会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自我了解发现问题的,然后解决问题。
3.把别人当做别人——学会尊重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心理辅导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发展。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心理辅导的精髓。目前,我们参考一些调查数据,总结高职院校中学生较为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原因。如果我们在个体辅导中,只是照搬的参考这些数据,肯定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在个体辅导中,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照搬、照套一些数据,能实现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才会感觉到被重视、被关注,达到信任的第一步,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4.把自己当自己——学会接纳自我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位置,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在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实现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辅导员全面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不足、有点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我们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用朋辈的优势去指导个体心理辅导的工作,也要正视自己的角色特点,更好地辅导学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有些甚至还是不相关专业的老师兼职的,所以很多都没有接收过正规的心理培训,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如果方法使用不恰当,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反而达到负面的效果。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正视这个实际的问题。在非专业的理念下,学会自我心理教育,参照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接纳本身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
蓬勃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自身的角色特点中,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自身的不足,辅导员应该把心理健康工作,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内容之一认真地去对待。高职院校如何结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新课题。
1、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体现关注的技术(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3)营造氛围(4)共感
收集信息的技术(1)观察(2)倾听(3)提问(4)协助表达(5)重述(6)释义(7)具体化(8)即时化(9)参考旁证(10)澄清
2、个体心理咨询技能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
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最后经过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中脱敏。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其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工作程序:1)确定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基本原理: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