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宝宝妈妈2023-02-06  49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及其规律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最简单认识;(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四个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两个主要特征;(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原始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细胞,从而产生了运动知觉。

例如,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就产生运动知觉。

对于人来说,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对于要对车速自己与车的距离进行估计;我们在进行网球、乒乓球等运动时,需要对球的速度、方向进行估计等等。

扩展资料:

当物体运动而人眼静止的时候,视网膜上出现的映象流没有被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抵消,因而人看到运动着的物体;同样,当人眼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有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而无视网膜映象流与它抵消,因而人也能看到物体在运动。

可是如果物体静止,而人移动自己的眼镜,那么人不仅得到来自视网膜映象流的视觉信息也得到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相互抵消,人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39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