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
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
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
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
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礼仪重要性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
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北京的陈磊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父母是这样教育他的:
在早期教育中,他们除了开发他的智力外,也同步进行着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孩子彬彬有礼的习惯。例如,在宴席上,他们让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吃大人夹给他的饭菜。咳嗽时,他们提醒孩子要对客人说“对不起”。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他们抓住他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他不许再犯。饭后,孩子要保姆替他取水,他们提醒孩子,不该随意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烦别人不可,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凡是见过陈磊的人都说他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陈磊父母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也要培养出一个文明的孩子。从陈磊学会说话,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提示和要求时起,他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了幼儿园要问“阿姨好”、 “小朋友好”等等。陈磊是坐医院通勤车长大的,在通勤车上,医护人员还教他学会分辈儿,当他准确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时,那稚声稚气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
其实,陈磊父母的这些教育,许多父母都做了,为什么有的效果差些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二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却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2.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文明礼貌的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像,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要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3.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
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可以表扬、鼓励;客人走后,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批评,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结果,要原谅孩子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孩子礼貌待人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时不断教育、训练和强化。年轻的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孩子热情、礼貌待人的行为,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
文明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时眼睛却看着旁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长辈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5.要培养孩子养成对人对事最起码的礼仪
坐要有坐样,站有站样,这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说话要和气,要轻声。有的父母说话大声嚷嚷,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大声说话呢?只是在给大家说话的时候要稍大声一些,让大家听得见,平时说话要轻轻的。
讲礼貌可以让孩子们相互间培植起信任和友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