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0(+)非霍奇金淋巴瘤CD20阳性。
CD21(FDC网缩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阳性。
CD30(-)霍奇金淋巴瘤CD30阳性。
Ki67(80%阳性):增殖指数,越高恶性程度也越高。
Bcl-2(+)Burkitt淋巴瘤阳性。
Bcl-6(+/-)Burkitt淋巴瘤阳性。
MUMl(+)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瘤阳性。
Pax-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阳性。
CD-10(+)小B细胞淋巴瘤CD10阳性。
C-myc(40%阳性)C-MYC阳性,提示恶性程度高。
CD5(-)粘膜相关淋巴瘤:CD5阳性。
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手术后需要化疗、放疗。应该能治愈。
扩展资料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几乎占所有病例的1/3。这类淋巴瘤占以前临床上的“侵袭性”或“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大多数病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正确的诊断需要血液病理学专家根据合适的活检和B细胞免疫表型的证据而得出。近年多个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资料证明,其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应当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CHOP方案,并且通过增加方案的剂量密度,缩短疗程间隙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如R-CHOP14 方案。
治疗
近年多个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资料证明,其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应当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CHOP方案,并且通过增加方案的剂量密度,缩短疗程间隙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如R-CHOP14 方案。R-EPOCH也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DHAP、ESHAP、GDP、ICE、miniBEAM和MINE等。
对于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的初治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PI中高危及高危组),诱导化疗达CR后实施大剂量化放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其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对于复发的患者,移植解救比常规化疗解救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预后
基因表达谱研究结果:美国Stanford大学与美国癌症研究所合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采用超过1000种基因的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DLBCL包含三种不同的分子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like)型,表达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特征的基因,预后较好;活化B细胞样(ABC-like)型,表达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和浆细胞特征的基因,预后较差;第三型表达谱,其他无明确特征的异源性类型,但预后同ABC。
病理学家们在进一步确定临床病理学类型之后,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少数几种具有分化谱系代表的标志,将DLBCL分为GCB-like和NON-GCB型,后者包括基因表达谱分类的ABC和第三型,这些标记包括:CD10和bcl-6作为GCB标记,而MUM1作为NON-GCB标记。Rosenwald等报道GCB型5年总生存率76%,NON-GCB型5年总生存率34%。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它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和组织,也可从惰性淋巴瘤转化而来。 DLBCL 为非均质性疾病,在 REAL 和 WHO 分类中分为多种病理亚型,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基本相同,但临床表现明显不同。病理形态学上存在多种变异型,但其治疗和预后无显著差别。一、病理DLBCL 在 Kiel 分类中属于中心母细胞、 B 免疫母细胞和 B 细胞来源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在工作分类中,属于弥漫性大细胞 ( 有裂或无裂 ) 或免疫母细胞型,偶属于弥漫性大小混合细胞型。在 REAL 和 WHO 分类中, DLBCL 包括三种病理亚型和六种变异型(表1)。DLBCL 病理形态上肿瘤细胞表现为大细胞,胞核大,两倍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大部分情况下,主要的肿瘤细胞和中心母细胞(大无裂细胞)或免疫母细胞相似,最常见的表现为中心母细胞样和免疫母细胞样混合。其它细胞类型包括大裂或多叶细胞、间变性大细胞,后者和 T/ 裸细胞来源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一致。某些 DLBCL 富有小的 T 细胞或组织细胞,在工作分类中属于弥漫性大小混合细胞型,它和 T 细胞淋巴瘤或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相似。二、免疫表型和基因异常DLBCL 的 B 细胞相关抗原 CD19 、 CD20 、 CD22 和 CD79a 阳性, SIg 和 CIg+/- , CD45+/- , CD5+/- , CD10+/- 。 30% 的病人有 Bcl-2 基因重组 [Harris NL 1994] 。根据基因分析结果, DLBCL 可分为两种或三种亚型:生发中心 B 细胞型 (GCB) 、激活外周血 B 细胞样型 (ABC) 和第 3 型。生发中心 B 细胞型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型。应用寡核苷酸阵列分析技术分析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图谱,可将 DLBCL 分为两个预后不同的群体: B 细胞受体调节信号、重要苏氨酸 / 丝氨酸磷酸化途径和凋亡相关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高表达组病人预后不良。Bcl-6 和 CD10 是生长中心 B 细胞的标记物,而 MUM1 主要表达于浆细胞和 B 细胞发育的晚期阶段,为非 GCB 的标志物。因此,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CD10 、 Bcl-6 和 MUM1 表达,以诊断 DLBCL 的病理亚型:生长中心 B 细胞型和非生发中心型。 GCB 诊断标准为 CD10 阳性( CD10 或 MUM± )或 CD10 和 Bcl-6 共同阳性;如果 CD10 和 Bcl-6 均阴性,诊断为非 GCB 型。如果 Bcl-6 阳性而 CD10 阴性,根据 MUM1 表达决定亚型: MUM1 阳性为非 GCB ,阴性为 GCB 。应用免疫组化标准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病人的预后。在早期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大都采用放疗后化疗,此后,认识到隐性远处转移是 NHL 主要失败原因,综合治疗很快转变为化疗后放疗。最早 Landberg 等比较单纯放疗和放疗后化疗(以 CVP 方案化疗)的疗效,综合治疗改善了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此后的研究中采用了标准的 CHOP 化疗方案。 1993 年 Yahalom 等进行了一组小的随机研究,比较综合治疗和单纯放疗的疗效, 44 例 I 期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 NHL 接受单纯放疗或放疗后 CHOP 化疗, 7 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20% 和 86% ( P <0.03 )。 Aviles 等在一组大的随机研究中证明了在 I 期韦氏环 NHL 的治疗中,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统计学上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05 )。最近墨西哥的研究再次证明,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放疗后 6 周期 CHOP 化疗的综合治疗优于单纯放疗,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表 3 )。CHOP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地松; CVP,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地松; CSVP ,环磷酰胺,链霉黑素,长春新碱,强地松。* 韦氏环 NHL ,大部分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 2 )单纯化疗和综合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全世界已经正式发表了三项大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化疗加放疗综合治疗和单纯化疗的疗效。这些研究证明了 I~II 期侵袭性 NHL 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表 4 )。另外,法国的一项研究认为,年龄小于 61 岁的更强化疗方案 ABCVP 疗效优于 CHOP 加受累野照射。* 韦氏环 NHL ,大部分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CHOP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地松。SWOG8736 的随机对照研究包括 401 例大肿块 I/IE 期和非大肿块 II/IIE 期中高度恶性 NHL ,但未包括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75% 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 37% 为结外原发病变, I 期占绝大多数,为 68% 。随机分为 8 个周期 CHOP 化疗组和 3 周期 CHOP 化疗加受累野照射组。综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2% 和 72% ( P =0.02 ), 5 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77% 和 64% ( P =0.03 )。综合治疗组的毒副作用比单纯化疗组要低,严重的毒副作用分别为 30% 和 40% ( P =0.06 )。ECOG1484 从 1984 年到 1992 年进行了另外一组随机对照研究,入组条件为年龄大于 16 岁的成人早期弥漫性侵袭性 NHL ,根据工作分类包括弥漫性大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小核裂细胞型, 82% 的病人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包括 I/IE 和 II/IIE 期,临床 I 期可合并纵膈受侵、腹膜后淋巴受侵或大肿块超过 10cm 。大部分病人为临床 II 期,占 68% ,结外原发病变占 47% , 31% 的病人为大肿块。 352 例可供分析的病人接受 8 周期 CHOP 方案化疗, 215 例( 61% )化疗后达 CR , 98 例( 28% )达 PR 。 CR 病人随机分成 30Gy 照射组或未照射组, PR 病人均接受 40 Gy 受累野照射。放射治疗显著改善了化疗后 CR 病人的无病生存率( 6 年 DFS : 73% 比 56% , P =0.05 )、无进展生存率( 6 年 PFS : 70% 比 53% , P =0.05 )和进展时间( 6 年 TTP : 82% 比 71% , P =0.06 )。但两组生存率无显著差别,受累野照射组的 5 年、 10 年和 1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7% 、 68% 和 60% ,单纯化疗组的相应总生存率为 73% 、 65% 和 44% ( P =0.24 )。CD3、CD15阴性、CD20阳性,CD23、Bcl-6阳性,Cyclin D1阴性,考虑为滤泡性淋巴瘤,对放化疗较为敏感;Ki-67阳性率较高,提示肿瘤细胞增殖较为活跃,恶性程度较高。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