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标本的分析前阶段的操作
痰标本的分析前阶段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标本前的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样本运送以及标本到达实验室后的标本处理、储存等内容。有数据显示,标本采集缺乏标准化程序引起的差错占全部诊断过程发生差错的60%~70%[1,2,3]。因此,规范化分析前操作,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临床检验中所说的"痰"比患者日常理解的痰概念更为严格。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痰成分较复杂,通常为鼻腔分泌物反流成分、唾液、口腔黏膜、咽部分泌物以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组成的混合物。而临床检验中需要的痰仅指下呼吸道分泌物。由于鼻、咽、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各部位定植和入侵致病的细菌种类不一样,因此,如果采集的痰标本混合了除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外的其他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而误导医生。
1.痰标本采集的容器:
标本采集容器需为灭菌、有盖的一次性容器为标本采集方便,容器最好是广口。灭菌容器保证了痰标本后续的细菌/真菌培养的准确性,有盖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痰标本是有潜在致病性标本,采集后应密封运送至实验室。现在国内临床最常用的痰采集盒为灭菌螺旋帽一次性塑料瓶。
2.痰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
为除去口腔内杂菌的干扰,要求患者在采集痰标本前,在医生或护士的直接指导下,清洗咽部、刷牙或漱口(建议用3%H2O2及清水漱3次)[4]。同时指导患者咳前深吸气,争取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并尽量避免混入口腔、鼻咽分泌物。
如果以明确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为目的,患者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痰标本检验,临床意义更大。
3.痰标本的采集[4]744-745:
根据使用目的不同,采集要求不同。
(1)用于培养鉴定:以患者早晨醒来咳出的第一口深痰为最好,因为清晨第一口痰在呼吸道停留时间久,检测出致病菌的可能性更大。其他时间段的痰也可使用。细菌培养要求痰量>1 ml,真菌培养要求痰量3~5 ml。
(2)用于细胞学检查:用上午9:00—10:00点深咳的痰液并及时送检,应尽量含带血的病理性痰液。该类检查不可使用清晨第一口痰,因为在呼吸道停留过久的痰标本中细胞发生变性,结构不清,不利于痰的细胞学检查。
(3)浓缩法找抗酸杆菌:应留24 h痰(>5 ml)。
(4)特殊情况下的痰采集:对于痰少患者,可诱导性采集痰标本。在医生或护士的直接指导下,要求患者刷牙或用水漱口,使患者保持头和肩底于胸部水平的姿势10 min,或雾化吸入加热的10%甘油或15%氯化钠溶液,诱导痰液咳出。幼儿痰液收集困难时,可用消毒棉拭子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反射,用棉拭子采集标本。痰标本难以获得或检测目标物特殊(如甲型流感病毒等)时,可通过采集咽部拭子方式获得标本,采集部位见图2、图3[5]。
4.痰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痰标本获取后应立即送检。具体要求为:从标本采集完成至送至检验科,总共时间应≤2 h,运送条件为常温,不可冷藏运送及保存。如送至检验科的痰标本已采集超过2 h,标本中白细胞及一些菌体会溶解,杂菌过度生长,干扰结果判断。
二、痰标本检验的结果解读
痰标本最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包括:痰涂片及染色、痰培养+微生物鉴定(细菌/真菌)、药敏实验(细菌/真菌)、浓缩查结核杆菌。每类检测的"检测周转时间"(从医生申请检验项目到收到检验报告的时间)[6]不同、观察内容不同,因此临床应用也大有不同。国内医院实验室一般情况如下。
1.痰涂片及染色:
(1)检测周转时间:约1~2 d。
(2)检测目的:通过镜检中观察到的细菌形态、革兰染色性质、炎症细胞等,初步推测患者是某类菌感染,为医师提供用药粗略方向。
此外,痰涂片的另一项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显微镜观察痰中细胞数量,以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确定该标本是否可用于后续的痰培养。当标本中鳞状上皮细胞过多、白细胞数目少时,说明痰标本可能来自于上呼吸道,进行细菌培养价值不大,应重新留取标本。
2.痰培养和微生物鉴定:
(1)检测周转时间:约3~7 d。
(2)检测目的:明确致病菌种类,为临床病情诊断及用药提供依据。正常人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等下呼吸道通常无菌。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操作规程(CMPH)》2007版(3.11.2.9)中提到口咽部正常微生物菌群包括草绿色链球菌、普通定植的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假白喉棒杆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罗氏菌属、F群链球菌、厌氧菌、嗜血杆菌属(不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肠球菌属、假丝酵母菌属、艾肯菌属、放线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莫拉菌属。当分离培养为正常菌群时,最终检验结果报告为"正常菌群生长"。
检验报告为"经48 h培养无细菌生长",表示痰培养中无细菌生长。解读阴性结果,首先应排除致结果"假阴性"的影响因素,如抗生素的使用、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标本分析前因素的影响,体内抗体、补体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等均可使细菌失去活力或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导致培养结果假阴性。真正的阴性结果,对临床的阴性预测价值很高。当痰培养结果为阴性,但临床仍考虑肺炎,则可以重点关注痰培养无法分离的病原,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而仅仅针对痰培养可能致病菌的治疗,可以考虑终止[7]。
痰标本中常见致病菌(含条件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及洋葱克雷伯菌、流感/副流感嗜血杆菌、厌氧性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卡他莫拉菌等。当培养结果为这些致病菌时,尤其是连续2次以上送检标本均能培养出同一种(或几种)致病菌时,临床医生需参考培养出的致病菌进行针对性用药。
3.痰标本的药物敏感试验:
(1)检测周转时间:在已经获得分纯菌落的基础上,进行药敏实验约2~3 d。
(2)检测目的:帮助医生正确选择抗生素、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调整抗生素经验治疗方案。
药敏实验结果有"S""R""I"3种情况。"S"表示敏感,指由被测细菌引起的感染,可用该抗菌药常用推荐剂量达到治疗目的"R"表示耐药,指被测菌不能被该抗生素的常用剂量抑制"I"表示"中间",指药物需提高剂量或在生理性浓集的地方才能发挥临床效力[4]890-896。
依据药敏结果的基本用药原则为,用结果为"S"的抗生素及同类更高级别的抗生素,而避开结果为"R"的抗生素。药敏结果需要注意两点:①药敏试验的药物代表一类药,非一种药,如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表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敏感,不需另做试验②药敏试验中选择的某些抗生素临床已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如四环素、氯霉素等,属于C组抗生素,但因为其可以作为备选药物、对于某些罕见细菌(如军团菌等)效果较好、可联合用药用于某些耐药菌的治疗等原因,依然选择使用。
药敏结果根据不同菌种、不同试验抗生素,结果解读方式各异。具体如下:
葡萄球菌:药敏结果为青霉素"S"的,可用青霉素作为首选抗生素药敏结果青霉素"R"、苯唑西林"S"的,可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也可用第1代、2代头孢菌素。由于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普遍>60%,对于怀疑肺炎链球菌引起肺炎的,不宜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8]。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MRSA):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耐药,目前敏感的抗生素是糖肽类如万古霉素。
肠杆菌:药敏结果显示为"头孢菌素类'S'、氨基糖苷类'S'"的轻症感染,可选择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第1代头孢菌素重症感染用第3代头孢菌素。结果为"头孢菌素'R'、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头孢菌素西丁'S'",提示可能为ESBLs,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均耐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及β-内酰氨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如哌拉西林/舒巴坦(舒普深)。如药敏结果显示第3代头孢菌素"R"、头孢西丁"R"的菌株感染,提示可能为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该类菌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头霉素均耐药,应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或第4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9]。
铜绿假单孢菌:该菌耐药率高,治疗过程也易耐药,一般选择联合用药如第3代、4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以头孢他啶最好)或亚胺培能+氨基糖苷类等。
不动杆菌:属条件致病菌,易多重耐药,目前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喹诺酮类。
4.浓缩查结核杆菌:
临床活动性肺结核的首选检测项目,主要用于检测患者的结核杆菌感染情况。出报告快(一般1~2 d),费用低,一旦结果"阳性",可确诊结核病。如结果"阴性",因检查费用低,可定期反复检查多次。
痰标本检验无创,简单易行但因痰标本并非无菌性标本,其中致病菌与定值菌、污染菌常常并存,有时根据检验结果很难判定哪种菌为真正的致病菌,因此痰标本不是了解感染的最理想标本。目前国内外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对于结核、重症或需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等,进行痰标本检验是有必要的[10,11]。对于痰培养阳性的细菌,临床医生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勿将定植菌当成致病菌治疗。部分细菌耐药性产生快,药物临床疗效与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有密切关系,药敏试验中有些药物仅适合联合用药,有些药物仅适合特定部位用药,因此会出现按照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用药,但效果不好的情况。此时,可结合当地、当时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医院/地区疾控感染监测数据以及既往经验用药效果,进行调整和再检测。
痰标本检测的最佳时间点在于患者应用抗生素之前,请临床医师务必在开具痰检验单前了解患者自行用药情况。近期美国研究显示,对引起败血症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痰标本,在抗生素使用后10 h内留取,培养阳性率没有显著下降[12]。这项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如果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10 h内就诊,也可酌情考虑进行痰培养。
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简单通俗的讲,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肺内气体与外界空气交流的管道,故又称通气道或呼吸道。为了保证呼吸道中气体通行无阻,呼吸道有一特殊的净化、湿化和温化的功能。为了保证呼吸道的清洁,凡由外界进入呼吸道的空气,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洗澡,去掉其粉尘污物;为了避免呼吸道受到刺激损伤,凡是寒冷的空气需要适当加温,凡是干燥的空气需要喝点水(湿化),通过上述一连串处理,外界的空气可以比较干净、温暖、舒适地进入肺内大厅。为了更好地保持呼吸道的整洁,支气管内还有许多喷泉和清道夫(即分泌腺和纤毛上皮)昼夜不停地清洗和打扫管道。以确保管道的卫生整洁,使呼吸畅通无阻。整个呼吸道内表面都分布有分泌液和纤毛(鼻孔、咽后壁和声带粘膜除外),它能温暖(或冷却)、湿润和净化吸入的空气,对于呼吸器官和人体有着保护作用。在呼吸道粘膜的上皮细胞间隙中有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粘膜下层中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和浆液。呼吸道粘膜的每个上皮细胞约有200
条纤毛,经常进行规则而协同的摆动,向咽部方向摆动时坚挺有力而快速,向相反方向摆动时弯曲柔软而缓慢,这样,纤毛顶部的粘膜层连同粘着的异物颗粒,都朝着咽部推移,然后经口吐出,或被咽下。呼吸道粘膜下层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末梢,能感受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引起喷嚏和咳嗽等反射,以高速度的气流把呼吸道的异物排出口、鼻之外。
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其口径和内壁的几何形状是各不相同的,下呼吸道的管壁内横亘有平滑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的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下呼吸道的口径(尤其是缺乏软骨的膜性细支气管),因此,关系到呼吸的气流阻力。
当一定的粘滞性与密度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在呼吸道各部分的气流类型可分为湍流和层流两种。在上呼吸道和在气管分成主支气管之处,管腔口径的变化比较突然(尤其在声门上下),管腔内表面又凹凸不平(尤其是鼻腔),加上这些部位的气流速度较高,所以气流是属于湍流。气管以下的下呼吸道的口径随着它频繁地分支而逐渐变小,其总截面积随分支而增大,气流速度随着分支而减慢。所以在主支气管以下的气流是属于层流。克服湍流和层流引起的呼吸道气流阻力都需要一定的压力差。
人体呼吸道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鼻是人体呼吸外界空气的第一个通道,鼻毛可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中的毛细血管丰富,可以加热冷空气,并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咽是食物与空气共同经过的一个通道。喉部有声带,人可通过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气管和支气管是空气进入肺的通道,气管较粗,分支成各种大小的支气管,空气经过支气管的引导最终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