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胃肠粘膜的糜烂、溃疡、肿物、狭窄或血管等病变,定性诊断如是否为炎性、肿瘤或恶性病变需要借助于内镜下活检进行确诊。内镜下活检是指在胃镜或肠镜下看到粘膜异常,但是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通过活检钳粘膜组织,送到病理科,由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来最后确定诊断。
常常有人问,有没有一种检查可以取代“痛苦的”胃镜和肠镜检查,目前尚没有。因为内镜下可以直视病变,就像那个手电筒在胃黏膜上或肠粘膜上寻觅病变,非常直观地看到或没有看到病变;最重要的是,如果怀疑有问题,可以直接钳取组织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另外还可以直接治疗,这是B超、CT等其他检查不能取代的。
内镜检查之所以越来越普及,也是因为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不可替代的优势,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粘膜的微小病变,当然这需要医生的仔细认真和识别疾病的渊博知识经验,看到微小病变,准确抓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定性诊断,对患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镜活检在临床疾病的确诊、鉴别诊断和病变预后的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炎性疾病的类型或早期肿瘤的发现,可以评估炎症的程度、活动性,甚至炎症的病因。如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十二指肠粪类圆线虫感染等。对于肿瘤性疾病可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以及分化程度,指导手术和化疗方案的确定。
另外对于微小病变活检也许会发现极早期癌前病变,对于及时治疗防止癌症进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通过内镜检查达到提高胃肠疾病诊断水平,不仅要求内镜医生有熟练的插镜技巧,同时要掌握内镜活检技术、熟悉粘膜病变相关的临床知识和综合分析病变能力。内镜检查不能只是追求内镜操作时间的长短,而是要追求低漏诊率和高确诊发现率。
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内镜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和正确诊断病变的优势。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现在刚好可以用来回答你:肠镜检查下的病理病变通常有哪些呢?以我的工作经验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类:
1、息肉及息肉病:这是比较多见的,1)增生性息肉为小而无症状的黏膜息肉,绝大多数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远端,通常认为增生性息肉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癌前病变,但是有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显示,这些病变具有克隆性改变,涉及到肿瘤相关的位点和基因,发生在结肠近端的大的增生性息肉与少数显示DNA甲基化和/或DNA MSI的结直肠癌有关,增生性息肉病可能具有家族性,而且与结直肠癌相关。2)炎性息肉,可能是炎症性肠病或者黏膜脱垂等引起。3)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表现为直肠出血,是一种少见的病变,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发生于婴儿,常伴有腹泻、出血、蛋白丢失性肠病和肠套叠,于幼年时可导致死亡,这种没有家族史;其余病例发生年龄不同,典型的是发生在10-20岁患者的直肠出血,所以小孩子直肠出血,不要忘记做个肠镜。4)P-J息肉,临床上常常有胃肠道息肉病、口腔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最好发于小肠。
2、腺瘤:年龄40岁以下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是一种良性的上皮性肿瘤,但具有恶变的风险,通常没有症状,常具有家族倾向。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等。腺瘤又可以伴有轻度/中度/重度异性增生(也有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总之,出现了腺瘤还不用太担心,只要切除干净,定期复查就可以避免腺癌的发生。
3、癌;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受到肿瘤部位的影响,直肠癌常表现为出血和里急后重,左半结肠癌可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右半结肠癌常因为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对于癌来说,也不能完全谈癌色变,为什么呢?因为涉及到癌的分期,比如原位癌,浸润到黏膜肌/黏膜下/肌层等等,预后完全不一样,甚至手术方式有时候也不一样,有些情况下可以保留肠管做ESD黏膜剥离术,这一部分相对比较复杂,留待以后说明。
4、其他肿瘤,如胃肠间质瘤/类癌/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等均可发生,篇幅有限,留待以后进一步普及分析,有不懂的欢迎探讨!
所以,不管良性恶性都会拿去做病理检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