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应生活。
对生活方面的适应是指幼儿能够接受自己的生活环境,主动学习或被动接受自我生存和服务能力。比如能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主动刷牙洗漱、自己穿衣服。这些生活方面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幼儿的适应能力。
2、适应社会。
对社会的适应与生活不同,生活是行为的适应,社会是对规范的适应。既包括对道德规范的适应也包括对行为准则的适应。具体表现有讲礼貌、社交能力比较强。在幼儿园的时候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在陌生的环境里很快能结识新朋友。
3、适应学习。
学习能力的表现就是接收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快。而且能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学习。大部分的学习能够在课上完成,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学习儿歌的速度会明显快于其他小朋友,老师在课上讲解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做其他小动作。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
2、升华作用,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3、文饰作用,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
4、倒退作用,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
5、移位作用,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6、补偿作用,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空虚感。
适应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孩子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孩子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活的环境变化越来越频繁。生活方式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新的老师、同学等,都会让孩子难以适应。因此,让孩子学会适应,是当代父母必修的家教课题。
适当地和孩子分离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哭闹,这说明孩子对于没有父母的环境心存不安,他们不想在新环境中独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茫然,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树立和孩子适当分离的意识,适当地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附近进行观察,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要干扰他们的活动;有时甚至可以短暂离开,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下,一会儿就回来,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从心理上接受和父母的分离。
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控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绪会决定孩子的性格及做事的态度,还会决定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否和谐、人格是否完善。父母要给予情绪不好的孩子适度的关怀和理解,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
当孩子情绪不好,无法调适自己时,也可以让孩子暂时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也可以调节不良情绪。
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情绪,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处理事情。有理智的孩子一定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们能够意识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于是会自觉控制自己。
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理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孩子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而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心理适应能力。它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映。
父母可以为多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养成遵守规范、乐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问题,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孩子放弃个性,而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