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绘本《我们的身体》

宝宝妈妈2023-08-14  47

之前姐姐有一套《可爱的身体》,苹果读过《血液兄弟好样的》、《打预防针我不怕》、《拉便便真舒服》、《谁是蛀虫的朋友》,因为有了这些做基础,再加上和姐姐喜欢玩医生护士的游戏,对身体充满好奇,无意间看到这本书,与《可爱的身体》类型不同,这本呢互动性更强,整体内容很全面,内容深度上不及《可爱的身体》,其实这本才更适合入门看!它是从整体来讲人的构造。出生、成长,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肌肉、骨骼、血液、牙齿,感官……因为讲的面广,深度上就稍差一点,但最大的亮点是孩子读每一页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探险:妈妈肚子里的羊水袋真的有个液体的小袋子;拉拉页一拉孩子就出生了;消化系统的食物怎样从食道进去最后变成便便,可以亲手推一推;翻开牙齿页还可以看到牙齿的内部结构;触觉的翻翻页,粗糙、光滑、柔软都可以亲手触摸;还可以变色。总之,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

这完全是一本从孩子视觉出发的科普读物,深入浅出!

最近一段时间给小儿共读的绘本以科普为主。

原因有三。

其一,是源于疫情对我们的影响。

对于大众来说,起初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恐惧来源于对它的毫无所知。之后呢,又是因为对科学常识的一知半解造成对某些莫名其妙的伪科学深信不疑,各种杂乱的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已经让深陷其中的人们无法自拔。

一副完全没有辨析能力的样子,除了可怜可笑可叹,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到他们。你能完全怪他们浑不自知吗?想想看,他们从小接触过多少关于科学甚至是关于常识的教育?

世间惨象,让我对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

其二,是鉴于传统绘本对自然科学的忽视。

你随便在绘本市场上瞅瞅就会发现,尽管近些年对科学常识之类的题材投入不少,但是仍存在轻科学,重人文的顽疾。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各式各样的经典故事,童谣,好习惯养成等等系列(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总之,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娃儿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怎么讲给孩子们听会更让他们接纳,却鲜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我们这些成年人的世界里,不也是很难觅见正宗的科普吗?我们见到的不也是很多看似靠谱,实则瞎咧咧真假难辨的东西吗?

大人们的认知尚且如此混乱不堪,更别提孩童这个层面了,真的很难把如此重任交给他们去做。不误人子弟就是已经烧高香了。

其三,是家长们对科学认知的不重视。

你可以看到很多家长会把大把大把的银子和精力投入到让孩子背《三字经》上,但让孩子明白吃下去的饭饭怎么就变成了臭粑粑,在心中是毫无概念的。

他们在意的是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包括认识几个字,能背几首诗,功利心赤裸裸的摆在桌面上,还言之凿凿,传统的就是好,我们不能忘了祖宗。

这些都足以让我们警醒,所以还是让我们先从吃的饭饭怎么就变成了臭粑粑开始,了解自身开始吧。

奔着这个目标,就买了这本《我们的身体》。

绘本一点都不浮夸,正如封面标题所列“互动,好玩”的人体百科,充分考虑到孩子天性爱摸索的特点,每页都可以动手操作,更有触感,做到直观有趣。

内容涉及到肌肉,骨骼,心脏和血液,呼吸,大脑,消化等等多个系统,不可谓不系统全面。

绘本里面的推拉页,转盘机关,设计的不可谓不巧妙。

厚厚满满的一大本,来来来,慢慢读起来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04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