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波是左、右心房除极时产生的波形,也称心房除极波,是左右心房除极向量的总和。右心房最先除极,产生P波的前半部,稍后左心房除极,产生P波的后半部,P波中部代表右心房与左心房共同除极。由窦房结发出的正常激动称窦性P波,其波顶一般是圆凸的,P波时限<0.11 s。
P波在肢导联电压<0.25 mV,胸导联电压<0.20 mV。P波在额面上的电轴为0°~75°,多数在45°~60°,故P波在I、II、V3~V6导联通常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P波有固定的形态,正常的时限、电压和方向缺一不可,若任何因素导致其中一个脱离正轨都会导致异常P波。
扩展资料
P波振幅改变的临床意义
(1)P波振幅增大:
①右房扩大见于先心病、肺心病等;
②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窦性心律时P波振幅正常,发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异常高尖;
③心房内压力增高,P波高尖;
④心房肌梗死P波增高增宽,出现切迹;⑤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⑤甲状腺功能亢进。
(2)P波振幅减小:
①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尾部;
②房性节律激动起自心房中部;
③过度肥胖;
④甲状腺功能减退;
⑤全身水肿;
⑥气胸,大量心包积液;
⑦高钾血症时,随着血钾浓度逐渐增高,P波振幅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波 (心电图波形)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p波:由心房的激动所产生。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所产生,后一半主要由左心房所产生。正常p波的宽度不超过0.11s,最高幅度不超过2.5mm。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的电激动过程,称qrs波群的宽度为qrs时限,代珐福粹凰诔好达瞳惮困表全部心室肌激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正常人最高不超过0.10s。
t波:代表心室激动后复原时所产生的电位。在r波为主的心电图上,t波不应低于r波1/10。
u波:位于t波之后,可能是反映心肌激动后电位与时间的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仍在探讨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