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首都称为京是从周朝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称呼,由于周朝分封建国,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作为首都的“京”也就成为了习惯的称呼。与周族人不同,发源于南方的楚国就把首都称为“郢”,楚国原本首都就名为“郢”,被秦国攻陷后迁都到陈,称为“郢陈”,后又定都寿春,称为“郢寿”。但最终还是周族人的称呼影响比较大,传到了后世。
公刘雕像
周族人把首都称为“京”则和周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迁都有关,这次迁都是由周族领袖公刘主导的。关于公刘的年代和为什么要迁都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公刘是夏朝人,为了躲避夏桀王才迁都到了“豳”,但历史学家考证认为公刘到周文王只有十几代,故而公刘应该是商朝中期的周族领袖,他迁都的“豳”在今天陕西彬县西北地方。
豳地位于今天陕西彬县西北地区
公刘是周族建立的国家的第一个国君,同时也是第一个有计划的营建国都的人。对于以农耕为生的周族人而言,新的国都不仅要有土地肥沃的广大平原,有临近奔流不息的大河流,还要有向阳的山岗和适合建筑都城的高地。这是因为都邑必须临近水源以保障都城的用水,又必须防备水灾的侵害,所以必须建立在大块的向阳的高地上。
甲骨文的“京”
大块的向阳的高地正是“京”这个字的本来意思。汉代的字书《尔雅》就解释道“绝高谓之京”。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写到“景山与京”,汉朝人就注释说“京,高丘也”。古文字学家也发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京”的样子就像是高地上半地穴式的建筑结构。“京”的下半部像是中间立有高柱的地穴,上半部分则是地穴上出入有土阶梯,并有屋顶覆盖的建筑。
总而言之,“京”的本意是向阳高地,在“京”上营造的大型建筑和都邑因而也被称为“京”。《诗经·公刘》详细记载了周族领袖公刘营造京师的丰功伟绩,于是“京”也就逐渐被泛化,成为了周族人对首都的称呼。后来文王武王筑造新都城丰镐,武王伐纣后又分封诸侯,营造洛邑,“京”作为首都的代称也就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国大地,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北平为中国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贯通南北大动脉。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
北京被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2020年,北京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
荣获荣誉:
2020年6月18日,《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发布,北京综合排名第一;2020年7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重磅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北京上榜。
北京是城市名称,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北京的特点
北京的城市功能和文化特色,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创建城市治理的北京模式,对于我们国家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的治理模式,是建立在北京的城市特点这个基础之上的。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来说,北京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影响力大,北京的治理状况会通过各种形式对全国各地方的治理,产生直接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因此北京治理,不仅是北京自己的事,也是关乎其他地方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