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细胞亚群,第1张

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cd4和cd8单克隆抗体可将外周淋巴器官或外周血中的t细胞分为cd4+cd8-和cd4-cd8+两个主要的亚群。每个亚群按照某些表面标志和功能又可分为不同的功能亚群。(一)cd4阳性细胞群 1.th1和th2亚群 应用th细胞克隆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已发现小鼠cd4阳性细胞群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主要区别见表7-6。 th1细胞能合成il-2、ifn-γ、,lt、il-3、tnf-α和gm-csf,但不能合成il-4、iil-5、il-6、il-10和il-13;而th2能合成tnf-α、il-3、gm-csf、il-4、il-5、il-6、iil-10(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和il-13,不能合成il-2、ifn-γ和lt。此外th1和th2都能分泌三巨噬细胞炎症蛋白和前脑啡肽原。th1和th2都能辅助b合成抗体,但辅助的强度和性质不同。体外实验表明,il-4明显促进b细胞合成和分泌ige,如使lps刺激小鼠b细胞合成ige能力增强10-100倍。少量ifn-γ能完全阴断il-4对ige合成的促进作用。th2分泌il-4对ige合成有正调节作用,而th1分泌ifn-γ则起负调节作用。此外,th2通过分泌il-4和il-5辅助iga合成,分泌il-10(csif),抑制th1细胞合成细胞因子,而th1对igg1合成则有抑制作用,但辅助其它几种类型ig的合成。由于th1和th2合成淋巴因子的种类不同,因而介导不同的超敏反应。il-3和il-4均能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且相互有协同作用,il-5除辅助b细胞合成iga外,还能刺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集落形成,因而th2与速发型超敏反应关系密切。th1通过产生ifn-γ阻断ige合成,对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th1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可能与il-2、ifn-γ等对巨噬细胞活化和促进ctl分化作用有关,此外lt也有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两群th克隆均能诱导抗原提呈细胞(apc)表达mhcⅱ类抗原,th1通过ifn-γ诱导mφ表达ia抗原,而th2通过il-4对mφ和b细胞ia抗原表达起正调节作用。在人类th1和th2细胞亚群尚未得到最后证实。从目前发表资料来看,cd4+cd45ro+前体细胞向th2效应细胞分化,而ifn-γ则对前体细胞向th2分化过程起抑制作用,因此il-4和ifn-γ在决定cd4+cd45ro+前体细胞向th1或th2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t细胞经多克隆活化后,在cd4阳性细胞中il-4mrna阳性比便不到5%,而60%的cd4+细胞有ifn-γ和il-2mrna的转录。 表7-6 小鼠th1和th2亚群的比较 th1 th2 合成淋巴因子种类 il-2 + - ifn-γ + - lt + - il-3 + + tnf-α + + gm-csf + + il-4 - + il-5 - + il-6 - + il-10 - + il-13 - + 辅助b细胞 + ++ 辅助ige合成 - + 促进肥大细胞增殖 - + 介导超敏反应类型 迟发型 速发型 促进ia表达细胞 mφ b,mφ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的t细胞亚群称为tdth,表面标志cd3+cd4+cd8-,可能相当于小鼠的th1亚群。当曾被变应原致敏的tdth再次与变应原相遇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迟发型(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表7-7 tdth释放细胞因子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 作用对象 细 胞 因 子 生物学活性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 招引、聚集、活化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功能 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 ifn-γ 白细胞 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 招引、聚集白细胞 淋巴细胞 il-2 淋巴细胞局部浸润、增殖 ifn-γ 增强杀伤功能 皮肤血管 皮肤反应因子(srf) 增加血管通透性 靶细胞 淋巴毒素(lt) 杀伤靶细胞 mcf: macrophage chemotactic factormi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 maf: macrophage activating factor lif: leukocyt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srf: skin reactive factor lt: lymphotoxin 2.抑制细胞诱导亚群和辅助细胞诱导亚群 应用cd45ra、cd45ro、cd29和cd31单克隆抗体可将cd4阳性细胞群分为抑制细胞诱导亚群和辅助细胞诱导亚群。两个亚群的表面标志和功能比较见表7-8。(1)cd31:最近发现cd31是一种新的、激活后表达水平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抑制细胞诱导亚群的表面标记。cd31是一种血小板-内皮细胞胞粘附分子(pecam,gpⅱa),分子量为140kda,其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从外周血新鲜分离的cd4细胞中,cd31mcab主要与cd45ra亚群反应,对b细胞合成igg辅助作用不明显,对cona和自身mhc(自身mlr)反应较为敏感;而cd31-的cd4细胞群中,发现有大量辅助b细胞合成igg的活性和对某些抗原刺激的回忆反应。cd45ra+的cd4细胞大激活后,尽管细胞表面丢失cd45ra,但表面cd31的表达仍不发生明显变化;而cd45ro+cd45ra-的cd4细胞激活后不能获得cd31表达。由于cd31在cd4细胞激活后仍不变化,对于鉴别抑制细胞诱导亚群和辅助细胞诱导亚群是一种有用的标志。迄今为止,许多粘附分子如 cd11a/cd18(lfa-1),lfa-3,cd2和cd29(vlaβ链)主要表达在cd45ro+t细胞表面。而cd31则表达在cd45ra+cd4细胞表面。抗cd31mcab作用于naive t细胞能触发其vla-4介导的粘附作用。内皮细胞表面cd31及其配体与t细胞表面cd31及其配体相互作用很可能触发整合素介导的粘附作用。cd31如何参与cd45ra+cd4+t细胞功能以及诱导抑制性t细胞产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cd45:cd45为异构型分子。cd45细胞膜外部多肽链可由a、b和c三种外显子编码。人幼稚t细胞只表达被抗cd45ra识别的cd45a型;记忆t细胞不表达任何a、b、c外显子产物而被抗cd45ro识别。抗cd45ra和抗cd45ro识别的都是休止型细胞,抗cd45ro所识别的记忆t细胞往往也可低水平表达一系列活化表面标记,如cd25、mhcⅱ类抗原、cd54、cd26等,提示这类细胞可能新近被激活过,由此推论记忆t细胞可能是由于持久性抗原或交叉抗原的低剂量、持续刺激得以维持其长时间存活。体外实验观察到细胞活化后见有从cd45ra向cd45ro的单向性转变,这与幼稚t细胞向记忆t细胞分化相平行。表7-8 抑制细胞诱导亚群和辅助细胞诱导亚群的比较 抑制细胞诱导亚群 辅助细胞诱导亚群 表 型 cd4 + +cd29 低密度 高密度cd31 + -cd45 cd45ra cd45ro粘附分子(lfa、icam) + +++ 增殖功能 cd2mcab + +++ cd3mcab + +++ cona +++ + 抗原刺激再次反应 - +++ 同种异体抗原 +++ +++ 自身mlc +++ + 诱导和辅助功能 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 +++ 诱导ts +++ -诱导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溶解作用(cml) ± +++ 细胞发育阶段 天然(naive) 记忆(memory) (3)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外周血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非t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能诱导某些自身t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称为自身混合淋巴细胞的应(autologous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amlr)。这一部分t细胞称为自身反应性t细胞。作为刺激细胞的b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是通过其细胞表面的mhcⅱ类抗原来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加入抗mhcⅱ类抗原的抗体可阻断amlr。关玩弄amlr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免疫调节机制。 (2)cd8阳性细胞群根据cd28阳性或阴性可将cd8+细胞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cd8+cd28+)和抑制性t细胞(cd28+cd28-)。cd28mcab能与60-80%t细胞发生反应,包括全部cd4细胞和部分cd8细胞。 1.tc(ctl) 在人类ctl表型为cd3+cd4-8+cd28+。小鼠ctl表型为thy-1+、lyt-1+、lyt-2+/lyt-3+。(1)ctl的分化:静止的ctl以前体细胞(precursor)(ctl-p)形式存在,外来抗原进入机体被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形成外来抗原与apc自身mhc i类抗原的复合物,被相应ctl克隆细胞膜表面tcr/cd3所识别,抗原刺激信号和apc释放il-1共同存在的条件下,ctl-p被活化,并表达il-2r、il-4r、il-6r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在il-2、il-4、il-6、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下,迅速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效应杀伤性t细胞(effector ctl)。ctl具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即能杀伤具有特定的外来抗原(如病毒感染靶细胞膜表面的病毒抗原)与自身mhc i类抗原结合的复合物的靶细胞。有关ctl杀伤靶细胞受到mhc i类抗原的限制,参见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四节。从肿瘤组织周围分离获得的ctl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 til)。til在体外加il-2培养后,具有很高的杀伤肿瘤作用,目前已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 (2)ctl的识别机制:多种粘附分子参与ctl对靶细胞的识别和粘附,主要有:①lfa-1/icam-1、icam-2、icam-3,可溶性icam-1(sicam-1)可抑制ctl杀伤肿瘤细胞;②cd2/lfa-3(cd58),抗cd2 mcab或抗cd58 mcab均可抑制ctl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③cd8/mhc i类抗原的非多态性结构域。 (3)ctl的杀伤机制:tcl杀伤靶细胞的机理目前认为主要通过释放多种的介质和因子介导的。 ①穿孔素(perforin):又称成孔蛋白(pore-foming protein,pfp)、c9相关蛋白(c9 related protein)或溶细胞素(cytolysin),贮存于电子稠密胞浆颗粒(electron-densecytoplasmic granules),成熟的穿孔素分子由5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56-75kda,ip为6.4,穿孔素分子中央部位170-390之间的氨基酸序列与c9 328-560氨酸酸序列约有20%同源性,这个区域与穿孔素和c9的多聚化和以管状形式插入到细胞膜有关。在杀伤相时,ctl细胞脱颗粒,穿孔素从颗粒中释放,在ca2+存在下,插入靶细胞膜上,并多聚化形成管状的多聚穿孔素(polyperforin),约含12-16个穿孔素分子,分子量可达1000kda。多聚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穿膜的管状结构,内径平均16nm。这种异常的通道使na+、水分进入靶细胞内,k+及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从靶细胞内流出,改变细胞渗透压,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此过程与补体介导的溶细胞过程类似,溶解细胞过程比较迅速。ctl本身可能释放a型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 of chondroitinsulphate a type)、硫酸软骨素a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hrf),因此可避免穿孔素对ctl自身细胞的攻击。 图7-3 ctl释放穿孔素杀伤靶细胞机理示意图 ②丝氨酸酯酶(serine estersse):活化ctl释放多种丝氨酸酯酶,如ctla-1(又称ccp1或granzyme b)、ctla-3(又称h因子或granzyme a),其作用可能类似补体激活过程中的酯酶作用,通过活化穿孔素而促进杀伤作用。 ③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又称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lt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但杀伤过程较慢,其杀伤机理参见第四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第二节中肿瘤坏死因子。 2.ts和ts亚群 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lymphocyte,ts)对免疫应答有重要的负调节功能,抑制性t细胞功能的异常,常与t自身免疫性疾病、第i型超敏反应等疾病发生有关。 (1)抑制性t细胞的证实:绵羊红细胞(sheep red blood cell , srbc)对于小鼠是良好的免疫原,合适剂量的srbc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效价的抗srbc抗体。当过高剂量srbc免疫小鼠时,则抗体合成水平反而明显下降,称为高剂量免疫耐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将高剂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细胞转移到免疫原剂量刺激的小鼠体内时,则小鼠抗体应答水平明显下降。如高剂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细胞经抗thy-1和补体处理后再转移到免疫原剂量免疫的小鼠体内,则高剂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细胞的抑制作用消失。实验证明了在高剂量免疫耐受小鼠的脾细胞中存在有抑制作用的t细胞。 表7-9 抑制性t细胞的证实 (1) 免疫原剂量---→抗体应答+++ srbs免疫小鼠 (2)高剂量srbc---------------------------------→抗体应答+ 免疫耐受小鼠 (3)高剂量免疫-→转移未处理脾细胞-→免疫原剂量-→抗体应答+ 耐受小鼠 免疫小鼠 (4)高剂量免疫-→转移抗thy-1+ ----→免疫原剂量-→抗体应答+++ 耐受小鼠 补体处理脾细胞 免疫小鼠 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抑制细胞的表型为cd3+cd4-cd8+(小鼠cd8单抗常用lyt-2)。人的抑制性t细胞表型为cd3+cd4-cd8+cd28-。ts细胞不仅对b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有抑制作用,而且对th辅助作用、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tc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都有负调节作用。 (2)ts细胞的亚群:ts细胞还可分为ts1、ts2和ts3不同亚群,分别起着诱导抑制、转导抑制和发挥抑制效应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确切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过释放可溶性介质相互作用的。ts1(tsi,抗原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分泌tsf1(tsif,抑制诱导因子)→作用于ts2(tst,抑制转导细胞),分泌tsf2(tst f)→作用于ts3(tse,抑制效应细胞),分泌ts3f(tsef),作用于th细胞,通过对th的抑制作用,从而对各种免疫功能起负调节作用。ts细胞群具有高度异质性,除ts1 、ts2、ts3亚群外,还有一群反抑制性t细胞亚群(contra-suppressor t cel,tcsl)。tcs活化后分泌反抑制性t细胞因子tcsf,直接作用于th细胞,解除ts细胞的抑制作用,使th细胞恢复辅助活性。

14.1 中性粒细胞概述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

14.2 寄生虫感染引发体内中性粒细胞改变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后,机体中性粒细胞水平发生改变。

Adhikari等(1994)对印度某地煤矿地区和非矿区人群的调查显示,班氏微丝蚴阳性者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而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且中性粒细胞的降低与淋巴细胞的增高具相关关系,提示感染者免疫系统失平衡。

对持续性贾第虫感染患者的观察显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高,早期及晚期玫瑰花结形成中性粒细胞数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说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炎症过程(Niyamva等,1995)。在肝片形吸虫实验感染羊的实验中发现,在肝组织中虫体部分与正常组织相连,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所包围(Chauvin,1996)。

以猪蛔虫受精卵实验感染小鼠,感染鼠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中性粒细胞于感染后2天升高,至17天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ramanik等,1996)。以γ射线照射伊氏锥虫免疫大白鼠后,再行攻击感染,免疫鼠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地增加,而中性粒细胞数目下降(Swarnker等,1993)。以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分泌物和成虫浸出液注入脉鼠皮内,可见注射后l小时局部组织中性粒细胞开始增多,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48小时降至最低,提示卫氏并殖吸虫对豚鼠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活性(段义农等,1996)。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防御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吞噬及氧依赖或非氧依赖机制杀伤入侵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过程中,机体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改变,预示着中性粒细胞参与了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过程。同样,对寄生虫感染,中性粒细胞既发挥着吞噬、ADCC等有效免疫作用,也会导致机体的炎症损伤,两方面作用的调节、平衡在不同虫种有所不同。

14.3 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

14.3.1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疟原虫

关于中性粒细胞杀伤寄生虫的研究在疟疾感染中报道较多,最初研究中性粒细胞体外杀伤恶性疟原虫的工作是由Trubowitz等(1968)报告的,该实验末采用抗体及补体的调理作用,证实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对恶性疟原虫具有吞噬作用。Celada等(1983)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对P.f感染红细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PMN对P.f感染红细胞的吞噬作用较正常红细胞强,在培养液中加入流行区人群的免疫血清可显著增强这种吞噬活性,以蛋白A凝胶柱预处理吸收IgG后,免疫血清的增强作用消失,说明抗体的调理的作用增强了PMN对感染红细胞的吞噬。但在培养系统中加入初次急性P.f感染者恢复后的血清。未发现有吞噬增强作用,说明重复感染者的血清与初次感染恢复者血清中抗体不同。

对疟疾获得性免疫的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参与了疟疾的保护性免疫,而且认为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活化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杀灭虫体,是T细胞控制疟原虫生长并消除感染的机制之一。Kumaratilake等(1991)进行的实验表明,细胞因子可显著加强中性粒细胞对感染红细胞的吞噬杀灭作用。以IFN-γ、TNF-α。或淋巴毒素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均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而IFN-γ和TNF-α的作用浓度为淋巴毒素之1/10时,即可达到相似的结果,说明IFN-γ和TNF-α作用较强。在IFN-γ作用下,106中性粒细胞与5×106寄生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共育20分钟后,42.5±8%的中性粒细胞内至少吞噬一个恶性疟原虫,比对照组(13.3%± 5.8%)显著增加。将不同剂量的TNF-γ与中性粒细胞作用30分钟后,与恶性疟原虫共育,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对各期疟原虫的吞噬加强,而且加强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TNF剂量是正相关(Kumaratilake等,1990)。当反应系统内同时存在细胞因子和免疫血清时,中性粒细胞的杀虫活性达到最高。说明T细胞可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抗疟活性。而由活化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则表示了宿主加强中性粒细胞抗疟活性的另一途径。以重组的人GM—CSF预先处理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血清(含补体)、免疫血清、纯化的IgG(来自免疫血清)或加热灭活的免疫血清存在下,均可显著加强其杀虫作用,而且,也可加强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吞噬作用及CR3、FcγRⅡ和FcγRⅢ受体的表达。GM-CSF和TNF共同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可协调加强其吞噬作用和杀虫作用。这些结果提示,GM—CSF是人体调节中性粒细胞抗疟活性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与其它细胞因子加强中性粒细胞杀虫活性机制有所不同的是,其它细胞因子如IFN-γ和TNF,只有在抗疟抗体存在时,才可促使中性粒细胞表现出最佳杀虫活性,而GM—CSF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最佳杀虫活性并不依赖抗体的存在。说明GM—CSF的作用克服了促进中性粒细胞杀虫活性必须依赖特异性抗疟调理抗体的问题,因此,在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发生之前,GM—CSF对刺激非特异免疫反应便十分重要(Kumaratilake等,1996)。

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与人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观察人中性粒细胞对P.r裂殖子的反应以及补体、抗体和细胞因子如LT(淋巴毒素)、TNF-α或IFN-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热灭活正常血清存在时,裂殖子与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对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值无影响。加入含正常补体活性的正常血清,则产生显著的影响。加入抗P.f抗体而无补体时,裂殖子同样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显著的反应。以TNF-α、淋巴毒素或IFN-γ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可显著加强其对免疫血清处理的裂殖子的反应,化学发光值的初始峰值增高并持续增长。说明细胞因子处理中性粒细胞和免疫血清调理裂殖子具有协同作用,抗体和细胞因子在强化中性粒细胞对P.f裂殖子杀灭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细胞因子均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杀虫活性,如IL—4便不能改变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虫作用(Kumaratilake等,1992,1994)。

关于细胞因子如TNF、IFN-γ等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杀虫作用的机制,一些作者认为IFN-γ和TNF是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bi受体的表达,从而加强了ADCC效应(Berger等,1988)。另外,TNF的作用也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表面存在有高亲和力的TNF受体有一定关系,Imamura等(1987)等的实验表明,在每一中性粒细胞表面约有200TNF受体。而且TNF可刺激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吞噬作用及ADCC效应。GM-CSF可增加中性粒细胞CR3、FcγYRⅡ(跨膜分子)和FcγRⅢ的表达,从而在补体或抗体的作用下,增强中性粒细胞对P.f的结合和摄入(Kumaratilake等,1996)。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能够产生许多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包括过氧化氢(H202)、超氧根负离子(03-)、单氧根负离子(O-)和氢氧根离子(OH-)等。对疟原虫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细胞因子如IFN-γ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氧代谢,有效地杀伤疟原虫,而且还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氧化氮(NO),NO在体内迅速转换成N02-/N03-,后者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Rockett等,1991)。

一、干扰素的性质及类型 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干扰素在整体上不是均一的分子,可根据产生细胞分为3种类型:白细胞产生的为α型;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为β型;T细胞产生的为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 1.Ⅰ型干扰素又称为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Ⅰ型干扰素有3种形式:IFNα、IFNβ和IFNω.IFN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含有至少14种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各成分之间氨基酸顺序的同源性约为90%,成熟的IFNα的分子量约1820kD.IFNβ是单一基因的产物,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产生;分子量20kD,与IFNα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仅为30%,在核苷酸水平上约45%.IFNω的基因有6个,但其中只有1个是有功能的;IFNω与IFNα的基因相近,而且其主要产生细胞也为白细胞.IFNα、β和ω的受体为同一种分子,其基因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表达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有核细胞表面,因此其作用范围十分广泛.多数Ⅰ型干扰素对酸稳定,在pH2.0时不被破坏. 2.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主工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IFNγ与Ⅰ型干扰素几乎在所有方向均有不同:IFNγ只有一种活性形式的蛋白质,由一条分子量为18kD的多肽链进行不同程度的糖基化修饰而成;IFNγ的基因只有一个,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IFNγ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的受体无关,其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但也同样表达在多数有核细胞表面;IFNγ对酸不稳定,在pH2.0时极易破坏,利用此特性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与Ⅰ型干扰素区分开来. 二、干扰素的诱导及产生 正常情况下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只有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使细胞产生干扰素.Ⅰ型干扰素的主要诱生剂是病毒及人工合成的双链RNA,此外某些细菌和原虫感染及某些细胞因子也能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IFNα和ω的表达细胞非常局限,以白细胞为主;但IFNβ则可由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产生.IFNγ由CD8+T细胞和某些CD4+T细胞(特别是TH1细胞)产生,NK细胞亦可合成少量的IFNγ;这些细胞只有在免疫应答中受到抗原或丝裂原活化后才能分泌IFNγ. 三、干扰素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即某一种属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作用于相同种属的细胞.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较强,而Ⅱ型干扰素则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国内外均已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批量生产重组人IFNα、IFNβ、IFNγ,并投入抗病毒和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 1.抗病毒作用Ⅰ型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多种病毒如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效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宿主细胞的作用引起的.①对干扰素敏感的细胞表面存在于干扰素受体,核内有“抗病毒蛋白”基因,受干扰素作用后该基因活化,产生的抗病毒蛋白可阻止病毒mRNA翻译,并促进病毒mRNA降解.②干扰素能提高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增加有助于向Tc细胞递呈抗原,引起靶细胞的溶解.③干扰素可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的杀伤能力. 2.抗肿瘤作用Ⅰ型干扰素能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减慢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这种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比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强500~1000倍.另外,Ⅱ型干扰素也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机制、加强免疫监督功能来实现其抗肿瘤效应.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在对宿主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如对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均有一定作用. (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IFNγ可使巨噬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加,增强其抗原递呈能力;此外还能增强巨噬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抗体包被的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2)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干扰素对淋巴细胞的作用较为复杂,可受剂量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应.在抗原致敏之前使用大剂量干扰素或将干扰素与抗原同时投入会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而低剂量干扰素或在抗原致敏之后加入干扰素则能产生免疫增强的效果.在适宜的条件下,IFNγ对B细胞和CD8+T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但不能促进其增殖.IFNγ能增强TH1细胞的活性,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但对TH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因此抑制体液免疫功能.IFNγ不仅抑制TH2细胞产生IL-4,而且抑制IL-4对B细胞的作用,特别是抑制B细胞生成IgE. (3)对其它细胞的作用:IFNγ对其他细胞也有广泛影响:①刺激中性粒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②活化NK细胞,增强其细胞毒作用;③使某些正常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发挥抗原递呈作用;④使静脉内皮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能力更强,且可分化为高内皮静脉,吸引循环的淋巴细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1026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随机推荐

  • 刚买的丹姿水密码水漾焕能精华水和保湿乳,是不是换新包装了而且还搜索不到.有谁用过么

    水密码品牌有六大系列:冰川矿泉系列(主打基础温和补水),雪颜萃美白系列(美白补水),绿茶菁华控油系列(控油补水),红石榴抗皱系列(修复,焕颜),透肌水润系列(清爽补水),海洋源萃系列(最新系列:高端补水)。水密码海洋源萃水漾焕能细肤水和水密

    2023-12-14
    42300
  • 淘宝兰蔻小黑瓶100ml680元是真是假

    真的兰蔻小黑瓶700多当然不是假货了。兰蔻是正品的大品牌,而且价格贵,当然是真的了。而且兰蔻可以去检验的话,基本上都是有二维码扫描的,所以说可以扫描一下辨别真假。所以虽然价格贵,但是兰蔻都是正品的,所有的都是。兰蔻的口红都是在300多块钱一

    2023-12-14
    32300
  • 控油粉饼有哪些 什么粉饼控油效果好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喜欢使用粉饼,粉饼是很好的一种底妆产品,有很好的美肤作用也可以持久定妆,控油粉饼比较常见,能让油皮快速补妆。控油粉饼有哪些1、香缇卡干湿两用粉饼 粉质细腻,轻薄保湿,上脸很服 轻盈无负担,是具有一

    2023-12-14
    33900
  • 雅诗兰黛多效智妍面霜价格

    其实现在在市场上有所销售的面霜,大多数都是只起到一些传统的化妆作用,而这款新型的雅诗兰黛多效智妍面霜则在原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对于面部的一些肌肤问题,可以起到修复作用的一些原素,这样大家不仅可以再化妆的时候使用,另外可以实现一边化妆一边让

    2023-12-14
    36400
  • 防晒霜什么牌子好用不要有油腻的感觉。

    防晒霜以下牌子好用:1、苏菲娜它的防晒很温和,如它的蓝蕾丝,物理防晒为主化学防晒为辅,成膜速度也挺快的,清爽不油腻,比较顺滑,可以作为日常防护够用了。2、怡思丁它的防晒是网红防晒霜,白色质地,流动性不错,很轻薄,保湿里好,防晒力也不错,应付

    2023-12-14
    30100
  • 日本化妆品品牌都有哪些啊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1、资生堂:主力商品是以三十岁女性为对象的“艾丽克希尔”,另外还有“uvwhite”系列商品,拥有广泛顾客群。2、kanebo:化妆用品“提丝蒂摩”最有人气,另外,“布朗希尔”、“

    2023-12-14
    20000
  • 一枝春为什么很便宜

    一枝春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它走的是国!货!低!端!路线,就是要用低价格来买市场。抓住低龄客户群,并且持续用价格吸引她们,培养她们的消费习惯,长此以往,等大家用习惯了,就离不开她了,到那时候她再提价,就顺理成章,当然这都是几年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2023-12-13
    20400
  • 化妆品能经常换牌子用吗

    如果你现在用的护肤品没有让你的肌肤感觉不适,就不需要经常更换。反而是不一定要坚持用某个品牌的功鼎哆刮馨钙鹅水珐惊一系列产品。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做些选择,比如化妆水可以选高丝的补水效果好的,乳液可以选资生堂的美白产品,眼霜可以用雅诗兰黛的等等

    2023-12-13
    18300
  • 广州市高姿化妆品有限公司待遇

    广州市高姿化妆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待遇包括:1 公司提供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2 公司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为员工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3 公司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提

    2023-12-13
    18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