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人体最长的器官,非九曲十八弯的肠道莫属了。伸平的肠子大约有十几米,平时都是层层叠叠的盘在我们的腹腔内。那要使人生病了,要对肠道进行检查时,要怎么办呢?毕竟肠子在我们的身体里是这个样子的:
小肠消化道是人体最长的器官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小肠疾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如血管发育不良、癌、淋巴瘤、息肉、类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等,是造成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根源。
但小肠疾病起病比较隐蔽,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加上长约5m的小肠游离于腹腔内,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个复合肠袢,走向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造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远落后于胃肠道其他部位,是诊断的“盲区”。
常规小肠检查方法,如小肠钡餐造影检查、核素扫描、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普通推进式小肠镜,无论在敏感性、特异性、检查范围或患者耐受性方面都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细的临床诊断需要。
最常用肠镜检查
目前,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可完成对整个小肠全面、彻底、无盲区的直视检查。图像清晰、操作精确、可在直视下对可疑病灶进行诊断及简单的即时治疗,如活检钳小息肉切除,药物喷洒或注射等。目前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但双气囊小肠镜仍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技术要求高,检查时患者有不适感,有小肠穿孔、出血的风险。
腹腔镜探查术与开腹探查术是医生的最后防线,其中,腹腔镜探查术创伤小、探查范围广、腹腔影响小、术后恢复快,诊断的同时可进行根治性治疗,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逐渐取代了开腹探查。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开始对小肠检查的盲区,到后来的吃“钡餐”,慢取代了出血量大,不美观的开腹手术检查,目前的小肠镜检只需要在腹部开几个1cm——2cm的小洞,仪器就可以对整个腹腔的肠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检查与治疗,予病人来讲更易恢复,疤痕伤口更小,更加美观,当然对医生的治疗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这些先进的检查手段,可以说,小肠疾病已不再是诊断的盲区。希望更发达的医疗技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存环境。
小肠钡剂造影: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为非创伤性检查,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其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为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血管造影检查。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同时进行栓塞治疗
。但此项检查受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影响,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
。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检查后胶囊从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等特点,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双气囊内镜: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较高,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尚未完全普及。
小肠检查的方法包括CT仿真内镜: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你怎么知道是小肠疼痛?只会有人说腹部,或者小腹部疼痛,腹部里又有很多的内容,不是你想象的只有小肠。腹部疼痛应该做比超,如果是小腹部疼痛也可以先做一个比超,排除一下有没有长什么东西。一般来说如果肠子有问题会出现大便异常的,如果没有异常不一定是肠子的问题。还有做肠镜有无痛的,虽然钱贵一些,但是人吃很少的亏。因此你不用害怕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