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症状 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多食
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乏力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多来自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那么?请看下面。控制糖尿病尿多的方法
1、糖尿病尿多治疗相应的合并症是关键
多尿可以有多种原因,如果是尿量明显增多,往往提示尿糖增多,说明血糖控制不好。有些无条件监测血糖的患者可通过观察每天尿量的变化,粗略估计病情控制情况。有些患者患病多年后可能出现肾脏病变,尿液的浓缩稀释功能减退,使夜间尿量增多。合并神经病变时也可以出现神经性膀胱炎,表现为排尿困难和尿不干净。如果是小便的次数增多而尿量不多应考虑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需要抗炎治疗。如果是老年男性还应该考虑前列腺肥大。建议做一些泌尿系统的检查,同时治疗相应的合并症。
2、糖尿病尿多合理饮水很重要
糖尿病人和普通人一样,每天平均需要2500毫升的水。除了饮食中含有的部分水外,还有1600-2000毫升的水要靠外部饮水供应。糖尿病患者可选用的饮用水有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宜饮用含糖饮料。另外他表示,在摄入蛋白质食物较多、锻炼强度大、出汗多等情况下,都应适当多喝水。牛奶、豆浆是糖尿病患者补充水分的好饮料。每天喝牛奶、豆浆能改善缺钙状况,豆浆还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因而更适合比较肥胖、血脂高、血压高的糖尿病患者饮用。
3、糖尿病尿多要少吃糖类的食物
含大量简单糖***如葡萄糖、蔗糖***的食物,因为含有大量的糖分,直接影响血糖,对病情非常不利。如,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各种果汁、甜饮料、冰淇淋、甜饼干、蛋糕、果酱、甜面包以及糖制的各种糕点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
1、糖尿病可引发酮症酸中毒
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应 *** 况下也可发生。一旦出现,应积极治疗。常由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诱发。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及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和呼吸深快,呼气中伴有烂苹果味,也有部分患者以腹痛为首要表现。验室检查可显示尿糖、尿酮体阳性,血糖多为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并有酸中毒表现。
2、糖尿病可导致高渗非酮症昏迷
简称高渗性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常见于老年人。常由于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病、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和B受体阻断剂等诱发。起病前多有多尿、多饮,伴有食欲减退,随即出现嗜睡、幻觉、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最后陷入昏迷。无深大呼吸。
糖尿病症状有哪些
1、糖尿病人常处于“饥饿状态”
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 *** 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2、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控制糖尿病尿多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食”和“药”,而忽略“饮水生理作用”和“饮水科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包括部分医生在内)很多都是水盲,甚至存在很多饮水误区。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与多饮是一种因果关系。多尿是多饮的原因,多饮是多尿的结果。也就是糖尿病病人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少尿而采用少喝的方法,这是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多尿是糖尿病病人的自我保护反应。当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时,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糖分,因此造成血糖高的人尿量明显增多。尿量增加必然造成身体内水分大量损失,形成身体“脱水”的病理现象。身体在脱水情况下,通过生理条件反射就会感到口渴。
糖尿病病人不能过分限制饮水。因为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有高渗利尿作用,所以糖尿病病人常因多尿而刻意限制喝水,这样可能造成血液浓缩,血液中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会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此外脱水还会损坏神经系统。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睡前应喝200~400毫升左右温水。
糖尿病又称糖代谢综合症。代谢是所有生物体基本生命的基础。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人体进行代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所有生物化学反应均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化学反应,代谢停止、生命停止。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均是在酶的参予下完成的。由蛋白质组成的各种酶,是由各种氨基酸与水提供的氢键组成了多维的空间结构才具有活力。水活力降低发生异常后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力和酶的异常。一旦酶活力降低或异常,各种营养代谢就会发生异常。营养代谢发生异常或障碍,就会出现不同症状的营养障碍代谢病。
一旦饮水不足,就会引起体内水平衡失调,身体缺水容易引起代谢异常,因此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疾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源。
如果患了糖尿病,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好好遵守医嘱,不出现并发症,是可以“带病延年”的。在防治并发症的方法中,除了饮食、运动,最重要的就是药物了。
糖尿病防治并发症:
糖尿病类型不同,控血糖的药时不一样的。有的需要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等都有。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都需要预防并发症。那么就需要参芪降糖颗粒了。
建议中西药联合用药,全面防治。参芪降糖颗粒是中药降糖药。其作用稳定,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适合于糖尿病患者的全程长期服用,而且对心肝肾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联合二甲双胍、磺脲类、阿卡波糖、米格列醇、胰岛素等一起使用,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