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靠这些食物为主,它们就会逐渐夺走我们身体当中重要的营养素。
现实生活中,因为饮食文化与习惯等原因,很多人的个人膳食中,2/3的能量来自于反营养食物,余下的1/3的食物,不仅要提供一般健康水平所需的充足营养素,弥补反营养食物所造成的营养素亏空,还要抵抗环境污染及杀虫剂等发营养物质对身体的侵害。
那么究竟需要多少额外的重要营养素来对付这些反营养物质呢?
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但是我想这个数字肯定会大大超过营养素每人摄入量的水平。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以摄入维生素C为例。
假设一名不吸烟者每日摄入推荐摄入量,那么一名吸烟者需要摄入多少维生素C,其血液中的维生素C才能达到不吸烟者的水平呢?
根据美国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答案是要多吃200毫克的维生素C(每日成年人推荐的摄入量为100毫克)。
大量饮酒者每天需要摄入至少500毫克的维生素C。
如果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又需要多少抗氧化剂的保护呢?
这个数量肯定要比推荐每日的摄入量要高,对于对包括尾气在内的50多种毒物具有解毒作用的维生素C而言,每日摄入1000毫克可能更为适宜。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生存环境来适当调整我们的饮食结构,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原粮或产品粮经熟化处理后进行储存和销售,可直接食用、泡食或稍加蒸煮食用。粮食经熟化后可延长保质期、减少烹煮时间。古代的熟化粮,如炒小米、炒高粱、肉干、面包等,现代的熟化粮品种及熟化手段多种多样,有方便面、泡饭、压缩饼干、野战干粮等经油炸、烘焙、微波等工艺制作熟食。粮食都不能生吃,必须事先加工熟化,绝大部分粮食不能生吃,这是由植物的性质和人的消化功能决定的。
粮食跟人的其他类食物也不同。水果是生吃的,大多数蔬菜也可以生吃。鱼和肉虽然也要经过烹调,但那主要是为了使之更加美味,同时也是为了杀菌消毒——其实新鲜的鱼和肉在没有发生腐烂变质的时候,如果生吃,也并不妨碍消化,韩国的生拌牛肉,日本的生鱼片,都是享誉天下的美食。但是唯有粮食不能生吃,否则人的消化系统就无法接受,就会生病。
粮食和一些薯类比如土豆,都不能生吃,有两个原因。
其一,许多植物的籽实中含有植物凝集素、阻酶剂、植酸盐和糖苷等多种“反营养素”。所谓“反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与人体营养需要无关的非营养物质。这些非营养物质不但没有营养价值,而且被人体吸收后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另一个原因,是所有的谷物种子以及多数薯类都含有大量淀粉。淀粉是葡萄糖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是谷物的重要营养成分。植物中的淀粉是以淀粉粒的形态存在的。淀粉粒在常温下很难溶解于水。只有经过加热,淀粉粒才会膨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这个过程称为淀粉的糊化),否则人体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没法消化它。未消化的谷物穿肠而过,人得不到营养还会对肠胃等消化到造成伤害。
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与空气外,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成分主要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素。它们和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氧气一起,经过新陈代谢过程,转化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所以,它们是维持人体的物质组成和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糖类、脂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的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们除了供人类食用外,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用来制造纺织品、日用品、药物和某些化工产品等。下面就来学习有关它们的知识。
糖类
光合作用是世界上涉及物质数量最多的化学反应,据估计,每年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约为二十五亿吨。
首先强调一点,这里提到的糖类决不仅仅局限于日常以为的蔗糖,而是范围很广的一个群体。
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们的化学式大多是(CH2O)n。其中C就是碳,H2O是水的化学式,这也是他们被称为碳水化合物的原因所在。糖可以分为四大类:单糖(葡萄糖等),寡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等),多糖(淀粉、纤维素等)以及糖化合物(糖蛋白等等)。
可以看到,糖类物质包括的不只有蔗糖,作为主食之一的淀粉(面粉,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也属于糖类。
许多人对糖类的营养存在误解,如多吃糖会得糖尿病等等。无可否认,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代谢系统无法正常进行糖代谢,故此不宜吃高糖食品。但是糖尿病的病因却并非真的来自于糖类,更多的还是因为遗传或者其他因素导致人体代谢系统的缺陷才导致无法正常代谢从而造成高血糖。
相反的,对于正常人来说,糖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肌肉组织的营养来源主要是糖类而不是脂肪物质。而且单糖对于体弱的病患者来说则是最主要最快捷的营养来源,这正是医院里为无法进食的病人输葡萄糖的原因。糖类食物可提高人体的血糖水平,并向肌肉供能。多糖食物能够向脉搏率达到每分钟120~150次的中等运动程度的运动员提供直接的能量。糖类还可使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蛋白质,并有助于保持体内适宜的酸碱平衡。
非营养物质 非营养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供能,有的还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的物质。
详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79355.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