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下降不全的原因有两种学说:1.内分泌因素:如果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或睾丸本身有缺陷而对该激素不发生反应,常常引起双侧睾丸下降不全。2.机械因素:如精索血管过短、睾丸引带或腹股沟管发育不良、睾丸和腹膜后组织粘连、提睾肌变异等阻碍睾丸下降。这种情况常引起单侧睾丸下降不全。
睾丸长期停留在不正常的位置可引起不良后果:
1.睾丸萎缩: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生后2年内还只有轻度的组织改变,在2~5岁以后就会引起睾丸发育不全或萎缩。两侧隐睾可使90%的病人不育。
2.恶性变:隐睾患者恶性变的危险较正常阴囊内睾丸大20~48倍而腹腔内睾丸恶性变的危险较腹股沟睾丸大5倍。睾丸先天性缺陷以及睾丸处于不正常的位置、周围温度较高是隐睾发生恶性变的原因。
3.易外伤:睾丸位于阴囊内,活动度较大,外伤的机会较小。位于腹股沟的睾丸,当腹肌收缩时腹股沟管也收缩,其中的睾丸即受到挤压。腹腔内睾丸也经常受腹压改变的挤压。
4.睾丸扭转:隐睾之睾丸可能有睾丸引带、提睾肌附着异常或睾丸鞘膜的附着异常,易于发生睾丸扭转。
5.其他:隐睾患者大约65%合并斜疝。
6.空虚的阴囊可引起自卑感、精神苦闷、性情孤僻。
一般孩子的睾丸较小,CT未必能够发现,建议做B超或核磁共振成像。
可以检查一下阴囊内的那个睾丸是否正常,如果发育良好,没有任何影响,包括性能力和生育能力都和正常人一样。但还是建议及早治疗。什么是隐睾
隐睾为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在新生儿中大约有4~10%的男婴出生时睾丸未完全降至阴囊内,生后仍在继续下降,至1岁时隐睾发生率仅为1~2%,在成人约为0.4%。单侧隐睾较双侧多,约为5∶1。
什么原因引起隐睾
睾丸下降不全的原因有两种学说:1.内分泌因素:如果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或睾丸本身有缺陷而对该激素不发生反应,常常引起双侧睾丸下降不全。2.机械因素:如精索血管过短、睾丸引带或腹股沟管发育不良、睾丸和腹膜后组织粘连、提睾肌变异等阻碍睾丸下降。这种情况常引起单侧睾丸下降不全。
隐睾有什么症状
睾丸长期停留在不正常的位置可引起不良后果:
1.睾丸萎缩: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生后2年内还只有轻度的组织改变,在2~5岁以后就会引起睾丸发育不全或萎缩。两侧隐睾可使90%的病人不育。
2.恶性变:隐睾患者恶性变的危险较正常阴囊内睾丸大20~48倍而腹腔内睾丸恶性变的危险较腹股沟睾丸大5倍。睾丸先天性缺陷以及睾丸处于不正常的位置、周围温度较高是隐睾发生恶性变的原因。
3.易外伤:睾丸位于阴囊内,活动度较大,外伤的机会较小。位于腹股沟的睾丸,当腹肌收缩时腹股沟管也收缩,其中的睾丸即受到挤压。腹腔内睾丸也经常受腹压改变的挤压。
4.睾丸扭转:隐睾之睾丸可能有睾丸引带、提睾肌附着异常或睾丸鞘膜的附着异常,易于发生睾丸扭转。
5.其他:隐睾患者大约65%合并斜疝。
6.空虚的阴囊可引起自卑感、精神苦闷、性情孤僻。
隐睾需要做哪些检查
隐睾患者常因阴囊空虚、内无睾丸来就诊。也有以“疝”为主诉而就诊者,或因双侧隐睾、婚后不育而来作检查的。诊断一般不困维。但对于摸不到睾丸的隐睾与睾丸缺如的鉴别应予重视,因为后者不需要手术。
如果病人染色体为XY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升高,血清睾丸酮(T)降低,而且睾丸酮的水平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刺激无反应,则为双侧睾丸缺如,不需要手术探查。
对于单侧睾丸缺如术前难以确诊,激素试验是正常的。生殖腺静脉造影、腹腔镜检查、B超、CT扫描对诊断可能有帮助,必要时仍需手术探查。
如何治疗
(一)内分泌治疗:双侧隐睾可先试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应在3~5岁以前进行激素治疗,如果激素治疗无效,不宜继续应用或重复应用,应改为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对于单侧隐睾或用激素治疗无效的双侧隐睾均应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建议作睾丸固定的年龄越来越早。目前多认为在2岁以前作手术较好。对于低位隐睾亦可在6岁以前作手术。
2.手术方法:经腹股沟斜切口,找到睾丸,充分游离精索和输精管,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双侧隐睾如果不能固定于阴囊内,应保留一个睾丸并尽可能将其放在皮下,以保留其内分泌功能。对于青春期以后的单侧隐睾,尤其是高位的、摸不到睾丸的隐睾,应作睾丸切除,以防止癌变。
概述男性的睾丸最初是在后腹腔形成的, 在胚胎期第三个月, 才由后腹腔壁随着睾丸系带逐渐下降至腹股沟在胚胎期第七个月, 穿过腹股沟 到了胎儿第九个月后, 才进入阴囊,所以早产儿较易发生隐睾症,如果睾丸在下降的过程, 半途停顿或未按原定途径而跑到阴囊以外的地方, 则该侧的阴囊内就没有睾丸, 即是隐睾症。
睾丸的下降与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阴囊内的温度较腹腔内温度低1℃,睾丸在阴囊内,较低温的环境有利于精子的生成,隐睾症的睾丸在一岁后, 显微镜下即可发现不正常的变化四岁时就有大量纤维沉积六岁时,可发现制造精虫的细胞减少,到了青春期,睾丸的大小可能正常, 但已没有制造精虫的能力,不孕是必然的结果了。
发生率
男性早产儿发生隐睾症的比率有20%, 足月生产的男性有2%,在一岁以后的比率是1%而隐睾症患者中, 两侧均发生的比率是10%,
病因
导致隐睾症的可能原因有睾丸系带异常, 睾丸本身的异常或内分泌异常,隐睾症睾丸可能的位置: 较常见的位置是腹股沟外环附近, 亦可能在腹腔内,大腿内侧, 小腹部等处另有约 5%的病患是没有睾丸。
并发症
不孕症很常发现, 愈早将睾丸放回阴囊, 制造精虫的能力愈有可能恢复,而睾丸在不正常的位置时, 发生睾丸癌的比率是正常睾丸的40倍大部份在青春期左右发生,另外, 隐睾症病患有95%伴有疝气,因在不正常的位置, 睾丸较易因碰撞而受伤, 而睾丸扭曲也常发生。
诊断依据
阴囊内两侧应各有一个睾丸, 如果身体检查时,没有摸到睾丸,即可能是隐睾症,其它检查的方法有血中荷尔蒙检查, 超声波检查,电脑断层摄影,核磁共振摄影及血管摄影等检查。
治疗时间
隐睾症的睾丸, 在一岁以后即开始有不正常的变化, 往后逐渐纤维化因此一般建议手术将睾丸放回阴囊的时间是一岁半以前,到了十岁以后, 因可能发生睾丸癌的变化, 如果是单侧的隐睾症,要考虑将睾丸切除。
治疗方式
在婴儿时期, 如果隐睾症的睾丸是位于腹股沟外环以下, 可尝试荷尔蒙治疗在一岁半以前, 应以睾丸固定术将睾丸置回阴囊,如果单侧的睾丸已明显萎缩、或年龄过大, 则以睾丸切除术切除睾丸,为考虑心理及外观因素,可同时植入人工睾丸。
至于两侧隐睾症的睾丸, 为考虑将来与第二性征发育有关的性荷尔蒙分泌,当施行一侧睾丸切除, 另一侧睾丸尽量以手术固定在可以经常检查到的位置,如此,既有性荷尔蒙的分泌, 万一有癌病变化, 较有机会及早发现 胚胎时期性腺形成后最初的位置是在腹腔的后上方,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性腺形成睾丸,并逐渐下降,至胚胎第18周时睾丸已下降至骨盆边缘,至第6个月则降至腹股沟管上口,至第8个月时多数已降入阴囊之内。 隐睾是指男婴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末降至阴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通路之任何一处。在男婴出生时绝大多数人睾丸已降至阴囊内,但仍有1%~7%的人睾丸并未下降,这些人也多于生后一年内下降完毕,而睾丸最终仍不下降者则形成隐睾。据国外资料统计,成年男子隐睾的发生率为0.11%~0.52%,平均为0.28%单侧隐睾多于双侧隐睾,尤以右侧未降者为多。 在未下降的睾丸中,约有25%停留于腹腔腹膜后,70%停留于腹股沟管内,约 5%停留于阴囊上方或其他部位。 阴囊内温度比体腔温度低是生精的必要条件,如果睾丸不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其生精作用就会受影响,使精液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根本无精子,或者全是死精,因而双侧隐睾患者绝大多数无生育能力。 单侧隐睾患者因有一个睾丸定居于阴囊内,过去认为这一已下降的睾丸生精功能是正常的,因而不会影响生育能力。但新近的研究已对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认为单侧隐睾者已下降的一侧睾丸的发育也未必正常。有人检查了34例经治疗的单侧隐睾患者,发现其中24例精液中缺乏精子或生育能力低下。也有人发现在单侧隐睾中仅有33%~65%的人精子发育正常,而其余的人生精功能均有异常。至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侧隐睾患者是否具有生育能力,只有通过精液检查才能初步判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