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cal meristem)
(马骥)
在维管植物茎或根的顶端保持经常进行细胞分裂胚性活动特征的组织。这种胚性活动包含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成熟三个互相重叠的过程。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木本植物通过茎、枝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的活动来进行长度生长。在发育的胚中已有茎、根顶端分生组织,这些细胞都是比较不分化的,具有浓的原生质和大的细胞核,可以进行活跃的细胞分裂。茎、枝的顶端分生组织通常是指最幼小的叶原基上面的茎叶端区域。不同植物甚至同一种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一般呈辐射对称,通常呈抛物线体,但也可能是扁平的、下凹的、各种圆丘状和圆锥状的。茎叶端区域的宽度因植物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在40~3300微米间。顶端分生组织的增大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而不是细胞大小的增加。
自从乌尔夫(K.F.Wolff)在1759年发现茎叶端的重要性以来,已经提出了各种理论企图描述和解释顶端分生组织的构造。1844年内格利(C.Von Nageli)提出了顶端细胞学说,但由于在所有有花植物中未发现一个顶端细胞,在1868年汉斯泰恩(J.Von Hanstein)提出了组织原学说。他们认为被子植物茎叶端和根端由不规则排列的中央核心,外有不同数目的被覆层组成;它包含三个原始细胞区(或称为组织原区),最外层是表皮原,产生出表皮层,其余的层次皮层原产生形成层,中央核心是中柱原,产生维管组织和髓。施米特(A.Schmidt)1924年提出了原套原体学说,认为茎叶端由原套和原体两个原始细胞区域组成。原套由一到几层周围细胞组成,除叶和芽原基的形成外,细胞分裂主要是垂周的。中央核心的原始细胞组成原体,细胞向各种方向分裂,衍生出来的细胞与成熟构造的部分无直接关联。
在裸子植物中,除买麻藤科植物具有原套和原体的区域外,没有垂周分裂的表皮层。福斯特(A.S.Foster,1938)根据对银杏枝顶不同染色的研究,认为:在顶端生长的过程中,可区分机能上相互联系的几个生长区域,由顶端原始细胞群衍生而来;顶端不同的区域根据细胞和核的大小,细胞分裂的频率和分裂面以及胞壁的厚薄而彼此有所区别。在它下面的称为中心母细胞,特征是一般染色较淡、液泡化、分裂较少。这些位于中央的衍生细胞变成了髓。环绕中心母细胞区的称作周边区,染色较深,这一区的细胞经常分裂,叶原基和原形成层细胞由此发端。中心母细胞区下面是肋状分生组织区,细胞径向排列,规则,进行纵和横分裂,大部分基本组织系统由此衍生而来。在某些植物中,分区不明显,但枝端细胞有分裂速率和分裂面存在差异。
自从1950年以来,比瓦特(R.Buvat)提出的被子植物顶端分生区的理论,特别得到法国与比利时的工作者的支持。这个理论提出顶端圆丘状的细胞团具有较低的分裂速率,称作等待分生组织或轴区。环绕这个区域的是一个环状的细胞区,具有较高的细胞分裂速率,称作原始细胞环或发生环。在等待分生组织中RNA、DNA及蛋白质含量比原始细胞环低,线粒体较少,并且核、核仁较小,它的机能主要是控制顶端的几何形状,在增加细胞上保持低速率;它们本身及本身的衍生物不象原始细胞环参与侧生器官的发生或参加分化。在裸子植物中由一层细胞产生出维管柱,另一层细胞产生出皮层、表皮和根冠。在双子叶植物中最普遍的类型是根冠原始细胞和表皮层合在一起,而皮层细胞由分开的一层原始细胞形成。而在单子叶植物中根冠有独立的起源,叫做根冠原。
虽然对顶端分生组织的分区有各种解释,但一种植物在个体发育时,或者一个顶端在间隔期的不同阶段都有变化,而可能超越了类型之间的差别。因此,同一顶端在它的不同发育时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说明了个体发育时顶端分生组织变化的复杂性。
意思是高倍镜视野。
HPF是英文单词HighPowerField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高倍镜视野,是医学临床诊断病理学中经常用到的专用术语。
HPF一般是指光学显微镜下在目镜用十倍镜,物镜用四十倍镜的情况下在目镜中所能看到的病理切片上的视野范围。实际应用举例:一,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若肿瘤>5cm,核分裂象>5个/50HPF(意思就是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象超过了5个),诊断为高危型。
介绍
泡性淋巴瘤的分级要数中心母细胞的个数:1级0-5个/HPF2级6-15个/HPF3级>15个/HPF。
意思就是每个高倍镜视野下数中心母细胞的数量,如果是0-5个就是滤泡性淋巴瘤1级;如果每个高倍镜视野下中心母细胞数量大于15个,就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3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HPF
医学考研知识点比较零碎,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每日一练,希望各位医考生能够坚持做题,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对大家复习2021医学学考研知识点很大的帮助。第一节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
一、霍奇金淋巴瘤
(一)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
其特点为:1、临床特征: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蔓延扩散
2、原发于淋巴结外的霍奇金淋巴瘤少见
3、瘤组织成分多样,典型的瘤细胞是R-S细胞
(二)病理变化:
1、肉眼观:淋巴结肿大、质硬,可相互粘连呈肿块或结节状。
2、镜下观:(1)R-S细胞(镜影细胞)
(2)非典型肿瘤细胞:陷窝细胞,爆米花细胞
(3)大量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
(三)组织学分型:四种亚型
1、结节硬化型:肿大的淋巴结由增生的胶原纤维束分割成境界清楚的结节,80%发生在纵隔,R-S细胞少,出现陷窝细胞,预后好于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减少型。
2、混合细胞型:在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背景中,散在霍奇金细胞及典型的R-S细胞。进展快,易发生全身性播散,预后差。
3、淋巴细胞减少型: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而R-S细胞相对较多。进展快,易播散,预后差。
4、淋巴细胞为主型: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在四型中属于预后最好的一种。R-S细胞少,但形态典型。淋巴细胞构成主要背景细胞。
5、各组织学亚型在病程中的转变
(四)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
Ⅰ期:病变累及一个淋巴结或单一结外器官
Ⅱ期:病变累及横隔一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淋巴结区
Ⅲ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的淋巴结区和(或)一个结外器官
Ⅳ期:病变累及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出现多发性或播散性病灶,有或无淋巴结累及。
(五)临床病理联系:最常见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通常是颈部)。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起源于淋巴组织,65%起源于淋巴结,其余的起源于结外淋巴组织。有些淋巴瘤病例瘤细胞可播散入血产生白血病样血象相反,起源于骨髓的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浸润淋巴结产生淋巴瘤组织像。
(一)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分类:首先将NHL分为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将其分为前体细胞和成熟性细胞来源的各型淋巴瘤。
1、Kiel分类
2、REAL分类
(二)举例:
1、滤泡型性淋巴瘤:70%以上为低度恶性。
(1)病理变化:在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生长、形成明显的滤泡状结构。由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组成。如果中心母细胞增多,说明肿瘤侵袭性增强。
(2)免疫学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点:B细胞免疫标记(CD19,CD20,CD10),B细胞表达Bcl-2蛋白,这一特征可将其与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相区别,后者Bcl-2蛋白阴性。
(3)临床特点:中年人多见,患者表现为反复的无痛性多个淋巴结肿大,结外组织如内脏很少受累,但常有骨髓受累。周围血无明显白血病表现。约40%病例发展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2、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1)病理变化:镜下特点为大细胞的弥漫性浸润。主要的细胞似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及间变形的大细胞。约有30%患者有t(1418)及bcl-2基因重排。若得不到治疗,肿瘤进展很快若能得到加强联合治疗,完全缓解率可达到60%-80%。
(2)免疫学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瘤细胞表达CD19和CD20。
(3)临床特点:患者常出现淋巴结迅速肿大,或者结外组织的肿块。
3、Burkitt瘤: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又流行于非洲的地区性和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散发性。
(1)病理变化:弥漫性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其间有散在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形成“满天星”图象。核分裂像特别多是本病特点之一,同时凋亡也非常活跃。
(2)免疫学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点:表达表面IgM和泛B细胞标志如CD19、CD20。该病的发生与8号染色体上MYC基因转位有密切关系。MYC蛋白过度表达。
(3)临床特点: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肿瘤常发生于颌骨、颅骨、面骨等部位,形成巨大的包块。极少始发于淋巴结。生长速度可能是人类肿瘤中最快的,不过采用大剂量化疗,大多数病人可治愈。
(4)EB病毒感染有关
4、外周T细胞淋巴瘤:特点是播散性、侵袭性、对治疗无反应。
(1)瘤细胞免疫标记:CD2,CD3,CD5等成熟T细胞标记物。
(2)病理改变:肿瘤细胞主要侵犯淋巴结副皮质区,血管增生明显。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细胞核多形性,有扭曲折叠。常伴有较多的反应性细胞浸润。
(3)临床进展快,属高度恶性的肿瘤。
5、NK/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
(1)为细胞毒性细胞来源的高度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外,尤其是鼻腔和上呼吸道。免疫标记T细胞抗原CD2、CD3,及NK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CD56,无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
(2)病理变化:肿瘤细胞多形性,易浸润血管,致血管壁增厚,腔狭窄。瘤细胞坏死多且广泛。
(3)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EB病毒感染相关。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yj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