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给孩子报了6个寒假兴趣班,原因好笑又心酸!

这位妈妈给孩子报了6个寒假兴趣班,原因好笑又心酸!,第1张

这位妈妈给孩子报了6个寒假兴趣班,原因好笑又心酸!

父母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会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他们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随着兴趣班的兴起,他们该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呢?

昨天邻居给我看了她给孩子的寒假计划:

周一奥数,周二钢琴,周三跆拳道,周四书法,周五游泳,周六围棋...只有在星期天。

我说,孩子还这么小,别着急。

她说,其实她也没指望孩子多才多艺,只是觉得放假在家太闹了,想给我找个地方照顾她。我家孩子精力旺盛,平时管不了,放寒假更让人头疼。为了减少家里鸡飞狗跳的时间,还不如给他找点事做。

邻居是全职妈妈,家里有两个宝贝。她儿子上一年级,妹妹还在襁褓中。平时照顾两个孩子已经让她疲惫不堪。现在大宝放寒假了。在家里经常和姐姐大喊大叫吵着要休息,作业也不做好,还不服各种规矩。所以经常能听到她对大宝大吼大叫。

她说周日没报班是因为爸爸不用上班,可以带大宝出去玩。

好吧,爱你的邻居3秒。

其实不光是邻居,最近很多家长都跟我抱怨:“我怕孩子放寒假。我的孩子一放假在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太难管了。”

确实很多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但是在家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在幼儿园,孩子一般都能自己做自己的事,吃饭,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还会主动帮老师收拾东西,收拾玩具……

但是同样的事情到了家里,孩子就不愿意做了。吃饭的时候,各种舍不得,不好好吃;想上床,就会生出各种未完成的事,各种拖延;玩完玩具,就把它们放在地上...

所以很多家长为了不使亲子关系紧张,干脆把孩子送到能照顾孩子的机构或者各种兴趣班。

其实我们不用费太大劲。孩子之所以在学校和在家里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规则建立了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①不一致的行为准则

[h/]幼儿园的孩子们通常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我们的孩子到了这种环境中,想要和孩子相处好,就必须和其他孩子一样,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但是在家里,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

爸爸妈妈在玩手机,然后对孩子说:“孩子不能玩手机,你可以积木。”

爸爸妈妈自己在熬夜,然后告诉孩子:“孩子不能熬夜,睡觉吧。”

在幼儿园,所有的孩子都应该遵守同样的行为准则,但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两套标准。这样一来,自然很难建立规则。

②规则的执行不一样

在幼儿园,一般是两三个老师带几十个班里的孩子,而在家里,往往是几个大人带一两个孩子。

所以,老师不可能像家长一样,为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考虑周到,一丝不苟。很多时候,孩子自己能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孩子中午没吃好饭,下午可能要饿肚子;如果他不好好整理他的玩具,玩具可能会丢失,他下次可能就不能玩了。

换句话说,看护人没有安排好一切,让规则得以顺利建立。

找到了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出来了。

父母以身作则。他们想给孩子立什么规矩?先以身作则;

什么都不做,不撒娇,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对孩子的规则要统一。爸爸不能说这个,妈妈可以说那个,老人不能说那个。

建立规则的原则上面已经提到了。下面是一些具体有效的建立规则的方法。

①后跟

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期待不同时,我们要做孩子的伙伴,待在他身边,跟着他的感觉走,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他,或者强行阻止他。

比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寒假在家,跑到厨房把腿搭在灶台上,试图爬上去。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特别紧张,说:

“你赶紧把脚拿出来。看看你的脚有多脏。你不能上去。”

“赶紧把脚放下来。你一个女孩子,还得爬灶台。”

……

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制止和指责,可能会哭闹,不得不爬起来。最后,在孩子回归僵持的情况下,家长通常会做出妥协;或者强行把孩子生下来。

其实这种情况下,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把孩子放在了对立面。通过批评和制止,激起了他们的负面情绪,同时引发了他们的反抗。

如果用“先跟后拿”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和孩子呆在一起,看他要做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要爬上去吗?”这时候孩子肯定会说“是”。

然后我们问:“那你打算爬上去做什么?”

孩子可能会说:

“我看到那上面有很多水果。我要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妈妈每天都在这里准备很多东西。我想看看上面有什么。”

这时,我们和孩子有了联系。他知道我们能理解他,也更愿意和我们合作。

接下来,我们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比如“但是妈妈看到你的脚还穿着鞋。你这样往上爬,会不会弄脏灶台?咱们想个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看到灶台上的东西,而不踩到肮脏的灶台上。”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想一想,然后说“我们可以踩个小凳子”,或者“妈妈可以抱着我看”,等等。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看一看的需求,又满足了我们不想让孩子踩在灶台上的需求。

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和孩子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有些家长也一样,会移情(追随)孩子,但是移情之后,到了“拿”的阶段,反而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你是不是就这样把灶台弄脏了,之后就再也爬不动了?”

这样孩子就会学会:妈妈并不是真的理解我,每次都跟我讲道理,只是为了不让我那么做。那么如果以后妈妈用这种方法,可能就没那么有效了。

所以,拿之前跟的重点是先感同身受(跟),看到孩子的需求后再讨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②幻想满足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

比如一个小孩晚上突然想吃冰淇淋或者蛋糕,但是家里没有冰淇淋了,商店已经关门了。

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对孩子说:“你看,家里没有冰淇淋了。妈妈明天给你买。”但是孩子根本不同意你说的话。他认为你这么说只是不想满足他,所以他哭着闹着,他现在就要吃冰淇淋。

其实当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可以用幻想满足的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特别想吃冰淇淋?妈妈知道冰淇淋尝起来像苹果、柠檬、西瓜和菠萝。有很多种口味,不是吗?你想吃什么口味的?”

然后,他可能会告诉你,这味道像西瓜或者别的什么。

这时妈妈说:“我真希望现在有一个西瓜味的冰淇淋,让你马上就能吃到,可是现在家里一个都没有。明天商店开门,我妈带你去买,好吗?”

你可能会担心,这样说,孩子会更想要,会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我们对孩子说这些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冷静下来,因为在我们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孩子的需求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他也从中知道:

妈妈理解我的需求;

虽然我妈现在不能给我买冰淇淋,但是第二天我就能吃到了。

所以,如果有些东西我们不能马上满足,那么关注和描述孩子的需求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③固定流程

很多家长都告诉我们,孩子生活习惯的建立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他们总是不肯一点就睡觉,每天都因为睡觉跟孩子生气。

其实养成这些生活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固定的流程。

那些生活习惯好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规律的。

比如有一个固定的睡眠过程。每天晚上,父母都会在晚饭后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然后,陪孩子洗漱洗澡。洗完后,坐在床上给孩子读故事。然后,回到睡眠时间……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这样重复,那么他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没有必要提醒他,所以他会做的。就像成年人一样,我们每天早上起床,穿好衣服,然后洗漱,上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从来不需要提醒。

而且,孩子有一个敏感的秩序期。

有个妈妈,以前每次下课带孩子回家都会去菜市场。但是有一天,因为别的事情,孩子直接回家,一直哭。后来她突然意识到可能是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然后又带着孩子去散步,心情立马好了起来。

其实一个孩子从3个月开始就会对秩序非常敏感。他需要每天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他吃饭睡觉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流程。

如果能抓住这个秩序敏感期,合理安排孩子的吃饭、睡觉等。,那么在以后的育儿中就会轻松很多。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让他在稳定的环境中获得重要的安全感。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我们在和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规定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要看到孩子的需求,适当的做出让步,最终和孩子制定出一个双赢的规则。

这样的规则是有效的,孩子也愿意遵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6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