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你的孩子让你安心了吗?只有让孩子适应家庭的节奏,适应与我们同步的生活方式,生活才能“无忧”。父母同意吗?
平时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通常会用“无忧”这个词。“看谁让大人更省心。”“你为什么这么担心?”。。
我一直很好奇这个“省心”是什么样的标准,是听话懂事,还是不哭不闹。这样,一个无忧的孩子,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由此,判断父母是否称职的标准,也与孩子是否省心挂钩。
但是,为人父母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孩子节约或者省心。
首先,安心的主体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无忧的情况,是父母自理能力的缺失和生活秩序的紊乱,而孩子只是映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载体,而不是始作俑者。
问题一直存在。生活本身就是混乱的,你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还指望孩子自带“乖巧听话”属性给大人收拾烂摊子?
另一方面,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成了所有人的主人。当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比如和父母玩的时候,孩子拿着叉子和碗追着喂食;
比如一个小孩正试图拿勺子往嘴里送食物,一旁的家人迫不及待的上前帮忙;
比如,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玩耍的时候,父母会要求一会儿要水要尿;
再比如,想学习扫地、选菜、做饭等各种生活技能的孩子。都是被大人嫌弃的;
我们把孩子当瓷娃娃,一边宠着,一边贬低着。那些追在后面给孩子喂奶的妈妈,也不过是同一个妈妈,总是在孩子忙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出现,需要的时候不在身边。
过度放纵是缺乏爱的表现。
很多人说科学育儿就是科学育儿。事实上,各种育儿理念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它们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的生活达到和谐,感受他们的需求、心情、兴趣和才能,并通过这样的感受与他们互动。
一个不理解和尊重孩子生活节奏的家长,很难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原因归咎于他们的孩子无忧无虑。
其次,孩子要从小就开始明白:“我不是世界的中心”。如果不能随心所欲,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会更加不安,在随心所欲的过程中,他会难以承受。
比如,耐心是一种美德。当我们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排队、等玩具的时候,我们都在引导他们要有耐心。但是,当涉及到睡觉、吃饭、穿衣等琐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孩子的耐心与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有关。也就是说,很多人生规则的执行,纯粹是一个偶然性的问题。孩子天性好动,作息不规律就让他们去吧。如果他们心情不好,他们就不会吃东西。
在这样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家庭里,孩子总是想要求越来越多,逐渐升级到无法满足的地步,会变得更加歇斯底里。
每天疲于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的父母很难完成自己的事业。我做了两年多的全职妈妈,对此深有感触。
因为我经常纠结要不要妥协,因为设定界限与我希望孩子表达的观点是对立的,所以我学会了平衡哪些要求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合理的。我不指望秋宝老老实实坐在餐椅上,把每一顿饭都完整地吃完,也不指望他在我着急的时候安静地待着。等我说完了,我会告诉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只有让孩子适应家庭的节奏,适应与我们同步的生活方式,生活才能“无忧”。
还有一点很重要,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当他父母说“不”的时候,他不会崩溃,也不会打滚乱扔东西。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一个孩子“烦恼”的硬性条件。
我觉得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脾气。但是,家长往往会屈服于孩子的哭闹,这是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发现让他等的时候,游戏结束了,玩具拿不到了,哭着闹着,妈妈就过来抱抱,游戏继续,买玩具,那么他很快就会学会不等待,接受。反而可以因为拒绝,大吵大闹,继续自己的行为而得到满足。
父母为什么会向孩子的脾气屈服,在于我们相信拒绝会让孩子受挫,挫折等于伤害,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孩子不能妥善应对挫折,才是真正的伤害。
处理挫折本身就是人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深远的。
最后,养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可以省心思的事情。比如,人们知道喝水是温的,也是凉的,希望分享给所有的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