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起来像是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
但是在这里,我又看到了我们童年的一些缩影。其实不只是一篇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是关于我们所有人的。
后来她一直缠着要,她妈妈很不高兴的拿出5块钱扔在桌子上,一脸嫌弃。五美元弹到了地上。
小女孩颤栗着捡起了钱。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她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她把对金钱的渴望埋在心底。
后来那个女同学建议去街上走走。他没有钱,所以他去找他妈妈,希望给他一些零花钱。
妈妈不给。
他一次又一次地乞求。最后我妈掏出五毛钱,“拿去吧!”
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走到街上,请她们喝了一大碗茶,然后散去。
当年的男生现在都三十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拒绝结婚。
他不会结婚,也不会回家。他知道父母很孤独。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下去,不结婚不回家。他说,这一切都来自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这两个故事,我看不到这两个家庭经济的真实状态,但我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穷”。
这种贫穷不是指家庭的经济,而是一种表现在精神上的贫穷。
当孩子合理的要一些钱的时候,家长的上述反应就像是在说,我没有钱,你怎么还问我要钱?
但对于小男孩伸手向妈妈要零花钱,那是因为这个青春期的男孩有礼貌,有教养,知道朋友来访要热情相待。
在他伸出手的那一瞬间,他母亲的形象还完整地留在他的脑海里,那个他可以伸出手去的形象。
母亲掏出五毛钱扔向他,喊他“拿着”。至此,一个男生的尊严已经被撕得粉碎。
而且最丢人的是他无法拒绝。他需要这五毛钱,两个一无所知的女同学还在外屋等着他,期待愉快的郊游。
当他弯腰捡起这张纸币的时候,一定听到了尊严碎裂的声音。他的心被撕裂了。
五毛钱就这样严重影响了他成年后的人生道路。从伸手拿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五毛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他的心理时间和他的一生一样长。
母亲从头到尾对儿子的心思一无所知。
其实掌握金钱也是父母的一种权力。上面两个故事中的母亲,利用金钱带来的权力,狠狠羞辱了自己的孩子。
国内很多家长都有控制病,尤其是财务控制。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时,他们就以金钱为武器攻击自己的孩子。
很多不知道怎么传播的观点都说孩子就应该穷,尤其是男孩子,但是你知道刻意养孩子会失去多少东西吗?
有些有钱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便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
适度的“藏富”和“哭穷”可以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种压力,财务上的不安全感。
大家都觉得,一个整天看着父母为钱发愁抱怨的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所以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要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的上学和生活费用,你不用担心。但是长大了,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的心稳定了,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实最重要的是,不良的养育会让孩子失去很多!
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省下2块钱,要花2个小时步行到目的地,但是富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把2小时的路程节省到2分钟,他们付了20块钱打车。就是这个格局!
我们穷孩子为了每天省几分钱,可能会把时间花在不能给自己增值的事情上,而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这个世界。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看就有气质有教养,有的孩子一看就觉得低俗?
一个孩子的气质渗透骨髓,是家庭环境教养的象征。这种气质来源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就像一个住在香港笼屋的穷人说的,一日三餐50港币,我得拼命干活。我们没有尊严和梦想。
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没有精力和机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穷孩子怎么翻身?
只有当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等生活中的成就盖过了自己的自卑,才能慢慢找回自信,进而改变自己的面貌。但是有多少贫穷的孩子能成为如此幸运的孩子呢?
最近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可怜的孩子很难翻身!
当孩子处于压力环境中时,也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异常敏感,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这种心理压力会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影响学习成绩。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压制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在我们刚刚开始变得富有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尝试过贫穷的滋味,也尝过贫穷的自卑。
我们也知道自己为了克服这种自卑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些努力可能包括我们如此疯狂地赚钱,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赚钱。
所以,对于教育,我们不建议走极端!
就像道家一样,平衡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物质生活有保障,就不会贪婪;
让孩子吃点苦头,才知道谦虚;
让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孩子懂得高雅和品位;
让孩子受点挫折,灵魂会更坚韧;
让孩子经常出去旅游,视野会开阔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