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征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视频——一男子在超市殴打7岁女儿。
场面震撼!很残忍,很冷血。我无法想象一个父亲会对自己的女儿做出如此邪恶的事。
波兰作家先科威治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指引他前进,而不是用脚踢他的胸膛,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我们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让孩子自我教育。
孩子如何实现自我教育?通过感受认知建立健全人格。
但是,每次孩子犯错不听话,我们都不假思索的打骂。他们对世界和家庭的认知是怎样的?我们能有什么样的孩子?
曾有研究报告称,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有以下特点:
影响智力发展
咄咄逼人的
c.不懂得感恩和冷漠
d.变得懦弱自卑
说了很多谎
f.影响孩子择偶,容易爱上暴力的人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渗透。
父母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做事的理念——用拳头或者情绪解决问题。这种教育,除了破坏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给孩子造成畸形的人生观,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甚至把孩子逼上绝路。
举几个例子:
1。两年前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公益视频中,少年犯唐亮在打骂中成长。犯罪的起因只是有一次在餐厅,一个竞争对手骂他“可耻”,想起这些年被父亲虐待的耻辱,他恼羞成怒。他回到厨房拿了一把斧头,砍断了另一个人。
2。上个月,17岁的男孩小思在高考后自杀身亡。他在遗书中抱怨道:
考98分要被骂;手机不给买,游戏不给玩,看到QQ在线要被骂;吃饭打嗝要被打;夹菜姿势不对也要被打······我的尸体,不要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对父母错误教育的怨恨有多深,足以湮灭一个人对生活的理智和厌恶!
美国政治家肯尼迪说过:一个受到不良教育影响的孩子是迷失的。
父母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他们面对的世界只有迷茫、冰冷和黑暗,他们甚至用拳头和责骂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不必要的点缀。那种感觉很尴尬,很绝望。
02,家庭教育暴力的根源
中国官方媒体公布的教育界和法律界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孩子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9.2%的孩子有过自杀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的孩子想和父母打架,甚至有6%的孩子种下了“报复”的种子。
21世纪的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已经将近20年了。为什么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教育仍然如此普遍,甚至被一些家长推崇?
焦妈根据相关资料和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总结了以下原因:
1。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就发不了财”“三天不上家揭瓦”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事实上,无数的例子和研究结果表明,“棍棒加脏话”的原始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2。自我情绪管理不好,拿孩子出气
有些家长自我情绪管理很差。他们通常会在工作中感到愤怒,或者遇到挫折。因为他们无处发泄,看到孩子有一点点不悦,就会瞬间爆发,把所有的气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虽然事后会后悔,会有罪恶感,但是因为情绪管理能力差,下次还是会重复同样的情况。
3。树立所谓父母的威严
很多家长认为有尊严的形象可以让孩子听话。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如果你误解了“威严”,以严肃不可侵犯的态度面对孩子,只会让孩子恐惧,甚至厌恶,刻意挑战这种所谓的“威严”。
真正的父母的“威严”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而获得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
4。懒于教育或者不懂教育引导
有些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支持“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还是打孩子。问他为什么,回答是“没办法,孩子好不听话”[h/]
其实所有人的愤怒都来源于自己的无能。
忍不住打孩子?往往是因为你不会讲道理,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和说服孩子,所以你只能打骂,试图用打骂的方式向孩子证明“你错了”。
可惜这种方式永远不会被孩子遵守。
03。如何停止打骂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会质疑:谁还没发过脾气?真的可以从来不打骂孩子吗?
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要经常“教育自己”如何不打骂孩子。
1。时刻提醒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发泄情绪;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听话吗!这孩子怎么这样!”
“你不丢人,我丢人!”
面对孩子的错误,有些家长往往只盯着结果然后发泄情绪,忘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这种教育思维很容易导致你在结果中情绪失控,进而打骂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时刻告诉自己,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他们有权利允许孩子犯错。当你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先找个地方处理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想想孩子犯错的原因,帮他总结经验,一起想办法克服,避免下一次。
2。“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影响孩子的未来;
天下的父母,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幸福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家长有必要知道“打骂”教育正在远离“幸福”之路。
我认识一个从小打骂长大的女生。她对父亲一直充满矛盾的感情——又恨又爱。
她曾经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以后,再也不找她爸爸那样的男人了。甚至当她看到长得像她父亲的人时,她也会感到恐惧和厌恶。
但奇怪的是,不管她怎么找,和对方相处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现对方有暴力倾向,从恶语相向到拳打脚踢。
龙应台曾在《家庭提问》中说,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对彼此有病态的吸引力。
从心理学上讲,这些孩子更容易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有这种疾病的儿童会变得依赖虐待他们的人。当她摆脱家暴后,会下意识地寻找另一个施暴者。更可怕的是,即使她要找的人从未经历过暴力,也会激发她病态关系模式中的暴力因子。
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些在病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会将这种模式一代一代传下去,造成无尽的伤害。
想清楚出身家庭对自己和孩子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斩断这种病态模式。想想孩子的未来,你会克制自己不去伸孩子的“手”。
3。当孩子犯错时,必须给他们解释的机会
弗洛伊德说: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
有时候孩子的无理取闹有他自己的逻辑,只是你不知道这个“根本原因”,所以你觉得孩子“没救了”。
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林永健看到儿子林大军拿了很多瓶酸奶就大发雷霆,认为这孩子太贪心太自私了。骂完之后,孩子流着泪解释说,这么多瓶不是他自己喝的,是想和其他朋友分享。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错误”时,能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可以避免一种责骂或殴打教育的误区,也可以避免对孩子产生负罪感,说“打孩子在身上,伤家长心”来掩饰。
4。制定家庭规则而不是情感教育
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建立一个好的家教,家教的提法就是家规。
父母可以把他们分等级列出来,他们的错误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惩罚。比如吃不好睡不好就是一等错误:三天不能喝酒;偷东西撒谎是二级错误:那个月没有零花钱,还要做点家务。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家规体系,不仅可以避免被情绪操纵所伤害,还可以帮助孩子在家规中养成一种信守承诺、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
5。坚持科学惩罚三原则
林格说,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适当惩罚孩子是必要的,但必须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A.惩罚孩子的时候,让孩子明白惩罚的原因
有些父母往往过于依赖规则,在孩子犯错时忘记了孩子的立场。很多时候,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家长一定要耐心解释,孩子明白后再惩罚。否则,孩子只会对家规感到恐惧和厌恶,而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
b.以礼相待,不要旧事重提,不要以命攻之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念叨“你这个傻孩子,上次明明说了,这次又错了”,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叛逆。
其实,当孩子重蹈覆辙的时候,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当父母保持沉默时,往往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一定要遵守家规,惩罚
既然家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就应该相互遵守,不要随意更改。
有些家长受不了孩子犯错时的撒娇和欺骗,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惩罚标准。这实际上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家规权威的树立,甚至会使他们丧失契约精神。
04。打骂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打骂教育其实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人生观的翻版。不要让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不妥协事情的唯一方法;不要让孩子被迫成长为一个冷漠、没有同情心,甚至有攻击性的人。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切断这种病态的教育模式,让孩子摆脱粗暴和残忍,在爱和理解中成长。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当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
是的,在一个孩子又烦又恨,根本不值得爱的那一刻,他更需要爱。
你的一点点理解和体贴,会让他在黑暗的深渊里看到光明,他会跟着这光明,走你期待他走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