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其实是在害孩子!

你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其实是在害孩子!,第1张

你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其实是在害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懂礼貌,但如果教育的方式用错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欺负年龄小的孩子、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有些我们公认的礼貌行为却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伤着孩子。1、“大的让着小的”:伤害自我认同感

最近热门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3》有选房环节。刘烨的儿子伊诺首先选择了一个条件较好的房间,而“冠军”邹市明的儿子郭瑄瑄哭着要这个房间。刘烨并没有强迫大一点的诺伊放弃房子,而是让他自己选择。当伊诺主动放弃时,邹市明几次拦住郭瑄瑄伸出的手,不愿接受这种谦让。

双方父母的做法都值得“点赞”。刘烨把自己的选择交给了儿子。诺一的谦卑不是出于被迫,而是发自内心。这种责任感是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邹市明没有让儿子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谦让,因为他年轻。相反,他哄着他,这样宣萱就不会变得势利和傲慢。如果两个爸爸都遵循“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的做法,大一点的孩子很可能会背负沉重的道德负担,认为父母偏心,逐渐变得叛逆或缺乏安全感;年轻人往往越来越任性。

所以,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家长要做中立的裁判,了解事情的始末再选择解决方案,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2、“见人必须打招呼”:孩子变怯懦

妈妈带着3岁的孩子去超市,遇到了同事赵阿姨。妈妈忙叫孩子“阿姨”,她却躲在后面,咬着嘴唇不说话。母亲责备地说:“真没礼貌!”……见面打招呼是基本礼仪,但强迫孩子打招呼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父母非要强迫孩子打招呼,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反复强迫会让孩子更胆小。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以身作则,热情地和熟人打招呼,孩子会耳濡目染。在你带孩子参加聚会之前,你不妨提前告知你可能会遇到谁,尤其是突出你的孩子熟悉的人。比如“你最爱的周阿姨也会来。她上次给你讲了一个故事。你还记得吗?”有了心理准备,甚至有了期待,孩子的表现会好很多。

3、“他也没做什么”:伤了自信心

妞妞和妈妈吃完饭在小区里散步。他们看到邻居的小哥哥手断了,妞妞赶紧去扶她,还拿出手帕给她擦手。邻居夸妞妞“真乖”,她妈妈却有点不好意思,连连摆手,“她哪儿也没干”。几天后,母女俩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妞妞却无动于衷地站在一旁...

谦虚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但父母对孩子过分表现谦虚可能会伤害孩子的信心。父母随便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成绩“抹杀”了,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以后也会懒于付出。

其实妞妞妈妈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是妞妞应该做的。”然后对孩子说:“宝宝做得很棒,妈妈为你骄傲!”孩子会知道自己做得很好,这种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建立自信。

4、“别人给你就得拿着”:教出老好人

奶奶和笑笑遇到了隔壁的刘太太。刘太太拿出一个桃子给晓晓,晓晓说:“我不吃桃子”。奶奶脸上挂不住,赶紧让晓晓拿着,还骂她:“刘奶奶那么喜欢你,可以给你。不说谢谢!”结果吃了桃子后,晓晓觉得痒痒的,喘不过气来。送到医院才知道孩子对桃子过敏。

接受别人的善意分享自然是礼貌的,但善意并不总是你所需要的。如果父母一次次强迫孩子接受,孩子就很难慢慢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成为“骗子”或者“老好人”。

大人要教会孩子礼貌而坚定地拒绝。如果对方很坚决,先帮孩子接受,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代表了她的心意。收下吧,想吃就吃。”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也没有辜负对方的好意。

5、“乱跑乱叫没家教”:违背好动天性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聚会或者餐厅,要求孩子不要动,甚至坐以待毙,生怕孩子乱跑被人说“没家教”。但是,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这样的要求就像不让鸟飞,不让小狗跑,违背了自然。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例如,他们可以在座位上移动,对父母耳语,到处跑或大声喊叫,不要碰别人。只有给孩子一个底线,而不是全面禁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小绅士小淑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61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5
下一篇2022-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