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1、脾气虚
脾气虚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等损伤脾气所致。症状主要有腹胀,进食后明显,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治疗脾气虚,主要采取健脾益气的方法。临床上常用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饮食上可多吃大枣、山药、生姜等健脾食物。
2、脾阳虚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等所致。症状表现有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治疗方面主要是温阳健脾,比如采用艾条灸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位。还可以应用中药来治疗,如附子理中丸等。饮食上可适当食用牛肉、羊肉、葱姜蒜等。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
3、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主要是由于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从而造成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常见的表现有脘腹重坠作胀,进食后症状更为明显,便意频繁,肛门重坠,久泄久痢。严重会导致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疾病发生。药物治疗常用补中益气汤等,还可采取针灸、艾条温和灸、艾炷隔姜灸等治疗。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治疗以补脾益气,摄血归经为主。常用党参、当归、黄芪、酸枣仁等药物治疗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若出血不止,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