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90后“老人” 说起第一次喝咖啡的经历,那可能要追溯到“40、50”年前,也就是我8岁左右的时候。我很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午后,被小姑带着去凑了一趟当时在我们家那块比较火的西餐厅的热闹,给我点了一个鸡腿堡➕咖啡,因为谁都不懂所以瞎点的,至今想不起来咖啡全名是什么,不过这个组合后来想想还是蛮幽默的。也就是那杯“咖啡”给了我对于咖啡最初的印象:苦、涩、糊臭、烧焦。也就是这杯咖啡开始,我一直对于咖啡都有抵触和拒绝的情绪。哪怕后来被人怂恿,壮着胆子又试过很多次不同的咖啡,依旧没有打破我对于喝咖啡这个举动的不理解、疑惑、why?等等情绪。(真的,我还不如买支苦咖啡的雪糕呢)包括,就算未来自己选择了创业也不想做咖啡的业态。
从童年到成人的这“40、50”年里我也因为各种场合的需要,不断的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咖啡,什么卡布基诺、什么焦糖玛奇朵、什么拿铁、什么南山什么鬼的算了不说这个了,我说一下我稍微能接受的口味吧,对,就是速溶!速溶的味道和便利店里那种咖啡的味道是我能接受的味道。直到后来我知道速溶这种“咖啡”会毁掉健康开始,我就没再喝过。
对于咖啡的认识和感受的改变,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情。4月5号在中赫时尚上海校区有一个活动叫瑰夏论坛,据说是世界上最贵咖啡豆,名字叫瑰夏,产自于翡翠庄园,一磅能卖到800多美元。当时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虽然那次算是我对于咖啡豆种植到销售等等有了一些认识,并且后来也有体验品尝的环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不太懂为什么,以及为什么它能卖那么高的价格。
后来我作为一名旁观者,参加了中赫时尚上海校区5月4日不一样的青年节《爱乐压大赛》的活动,来的人一半是咖啡圈内的选手,一半是跟我一样的小白,小白也不算是全白,还是有一些咖啡认识并且喜欢咖啡。而我全程都是被那个器具在吸引。我也偷偷的尝试了选手做好的咖啡,由于小时候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我并没有体会出很大的区别。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美食文化,我们中国的茶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而且茶叶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特产。中国人喜欢喝茶,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都特别的喜欢喝茶,我们中国的茶道是非常有讲究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直接可以喝的,而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更加喜欢喝又苦又难喝的咖啡。中国人不喜欢喝咖啡的原因具体如下:
1. 咖啡的冲泡方式比较的繁琐,对于很多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咖啡的冲泡方式特别的繁琐,需要特殊的器具,准备的过程大于享受的过程,尤其是时间观念强烈的人是不会去喝咖啡的。
2. 咖啡豆的保质期太短,咖啡豆和我们中国的茶叶是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的,加工现成的咖啡豆它的保质期只有七天,对于一个不怎么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如果买上这样的咖啡豆,那真的是太不划算了,还没喝呢,就已经过期了,所以还是喝茶比较好。
3. 咖啡的品质层次不穷,咖啡豆的产地是非常多的,在世界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产咖啡豆的,而他们的品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于普通消费者们来说他们想要精确的判断咖啡豆的品质是非常难得,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对茶的了解程度甚至比咖啡的了解程度要好得太多,茶在我们中国是非常盛行的,而且经常喝茶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着很大好处的。所以人们喜欢喝茶。
4. 很多年轻人都特别的喜欢喝速溶咖啡,但是真正喝起来这些速溶咖啡并不是叫咖啡,只能称之为是一种饮料,如果想要喝真正的咖啡,那么就要去咖啡店里面喝,因为那里面的咖啡才是最正宗的,但是价格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喝上这样一小杯的咖啡就要几十块钱呢,很多人都是舍不得的,所以说喝咖啡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综上所述,中国人还是喝咖啡较好。
无论哪种肤色、说什么语言、身高体重几何,地球人对饮料的喜好其实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人能拒绝咖啡因的诱惑。这种能兴奋中枢神经的植物生物碱,衍生出了征服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品:茶、可可、咖啡。所以,除去口味和价格等外在因素,所谓的“东方茶”和“西方咖啡”,在化学和生理因素上并没本质区别。这也就更让中国相关从业者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在这个有着漫长咖啡因饮用史,如今又赶上消费爆发的国度,咖啡业一直徘徊在“人均三五杯”的低普及状况中。
去年,美团点评研究院推出了一份《2017中国咖啡行业报告》,在用户画像统计中,咖啡馆的女性消费者占7成。这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也非常相符,可以去到你身边最近的咖啡店看看,是不是女性远比男性要多?另外一个特点是,20~35岁的人群,贡献了75.3%的咖啡消费。同样,咖啡店也几乎见不着什么中老年人。
通过这个数据倒推,不难发现,作为中国的最高收入群体、最有话语权群体,或者可称为“社会中坚”的男性,包括是中年男性,对咖啡消费的贡献是非常小的。
咖啡和男人
为什么要对此进行分析?因为,这才是咖啡业在中国发展不力,无法快速普及的真正重要原因。和价格、口味、文化的关系反而并不那么紧密。
纵观世界各主要咖啡消费国,咖啡在当地的传播基本都是从男性,包括是中年男性中流行起来的,再普及到社会各界的。
咖啡流行的外部环境,往往是处于经济的快速攀升期、文化启蒙期、民主开放期的国家。由于交流聚会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咖啡馆。
1554年,在贸易活动频繁的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有史记载的第一家咖啡馆开张营业。那时,人们称咖啡馆为“有文化人的学校”,咖啡能够在所有阶层流行起来,成为贯通社会的桥梁。
而在英国,早期的咖啡馆是咖啡精神的最佳写照,被称之为“一分钱大学”。只用区区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咖啡和咖啡馆带来的丰富生活、文化上的交往和商业上的机会。很多咖啡馆逐渐成为同行交换信息和工作的地方,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和保险公司都是诞生于英国的咖啡馆。
到1715年,伦敦就有超过2000家咖啡馆,聚满了精神的朝圣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在咖啡因的兴奋作用下,男人们流连于咖啡馆,甚至 “性”趣也冷淡起来。为此,英国妇女们公开发表了“女人反咖啡请愿”,要求男人花更多时间在家。
在东方,咖啡的普及遵循同样的路径:日本东京银座第一家咖啡馆“老圣保罗咖啡馆”,就是从吸引大量男性知识分子和学生进店消费后,才普及到社会其他阶层。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上海,鲁迅、郁达夫、萧军等文化名流都是精准的咖啡消费群体。
所以,尽管各咨询公司、媒体及从业方很早就预言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咖啡消费国,然而,咖啡消费的引爆点却似乎从未到来。不解决男人不喝咖啡这个问题,自然就没什么机会谈及真正的咖啡消费浪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