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宝宝的思维什么样
学龄前宝宝的思维什么样,每个时段的宝宝思维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些宝宝在学龄前的思维是很简单的,很直面,而且想象力也是很丰富的。下面介绍学龄前宝宝的思维什么样!
学龄前宝宝的思维什么样1人类的大脑是不断发育进化的。在最初的婴儿阶段,他们的大脑完全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那个时候如果父母经常播放轻音乐;
让孩子吃鱼,核桃等食物,带着孩子玩益智小游戏,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促进孩子的智商增加。
在孩子上学之前,他们思考问题永远都只会看到表面,他们单纯的心性不会看到某个现象背后的深意。也就是说,幼儿相比较成人而言,思维能力还差很多的。
1、直观性思维强
直观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只能直观的观察问题,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不能深究其意。
例如两个人因为一场纠纷在吵架,小孩子只能知道吵架这个行为,却不知道导致这个行为的原因。
而成人却会思考询问为何吵架,如果调解,这就是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幼儿在这个阶段的思维离不开实物,一旦没有具体的物体存在,他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是幼儿的直观性思维。
2、抽象性思维弱
幼儿的大脑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刚开始只具备直观性的思维,而对于抽象的思维能力而言却是缺乏的。
同样的,就像上一个例子,两个人在吵架,小孩子只能通过眼见的事情来判断别人在进行吵架这个行为,却不能通过听到的声音判断两人在吵什么,这就说明幼儿的大脑处于简单的运作之中,不能过多的思考。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抽象性思维能力便也会被开发,父母可以适时的鼓励孩子多动动脑子,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大脑活跃度。
3、幼儿的想象力丰富
虽然以上告诉了我们还在只具备直观性思维,而抽象性思维能力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
他们在看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会联想到其他的东西,例如孩子会想象自己是超人,英雄,然后去做出英雄们会做的事情。
这些就是孩子想象力的体现,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但是这些幼稚的想象力会拓展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父母在平时不要制止孩子的幼稚行径,只要不是不文明的`事情,都可以鼓励他们去做,至少不要限制。
学龄前宝宝的思维什么样2婴幼儿思维与成人思维有什么不同
1、成人与婴幼儿思维有何不同
据有关专业人士总结,成人的思维和婴幼儿的思维可从发展过程来区分。婴幼儿时期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再慢慢出现具体形象,再发展成抽象思维及后面的逻辑思维。
可以说,孩子最初和外界接触时都是直观行动,像孩子吃奶,只是因为孩子饿了的一种本能反应,并没有通过思维来决定他要吃奶的想法。
而成人的思维方式早已发育成了逻辑思维方式,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通过思考,而不是条件反射般直接进入问题处理模式。
2、学龄前幼儿的思维特征
就思维的发展阶段来看,学龄前的孩子还处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事情和问题他们还不具备具体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只能简单地判断和描绘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他们眼睛所看到的事物。
因此,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一般都不会说谎,也不能区别谎言,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逻辑分析事情的原因和谎言的真实性。
3、亲子游戏有助于思维空间发展
有些家长发现,同是在幼儿园学习的孩子中,有些孩子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孩子的思维空间其实可以通过亲子之间的小游戏来提升,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亲子游戏有助于孩子的大脑智力发育。
在游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有助于孩子去思考,在不断的思考和练习之中,孩子就会从直观思维方式慢慢过度到抽象思维;
对事情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开始逻辑地联系事情的前因后果开始向逻辑思维发展
4、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思维
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因此,父母和家人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思维方式,有时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而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遇到这样子的情况,父母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打断孩子的思维并指责孩子。这样会阻碍孩子的思维发展。
揭密宝宝的思维进程
吃奶的婴儿:已经有思维了
虽说婴幼儿有了语言才能对我们说话,但是某些试验表明,2个月的婴儿就能思维,就有自己的看法了。
把8~10周的婴儿放在电视屏幕前面,直播他们妈妈的面孔。屏幕里的妈妈可以直接看到婴儿的脸,并根据婴儿表达的感情,同他说话,对他微笑,安慰他。这时婴儿也会微笑,表现得很平静。
这时如果突然中断妈妈同婴儿的直接交流,改为播放刚才妈妈的录像片段。婴儿很快会用打嗝、哭闹、转移目光等方式来表示不满。
虽然还是妈妈向他们传递信号和温柔的话语,但这些小人儿已经察觉到他们的要求和妈妈的回应脱节,而且知道这是不合常理的!
那么,再回到直接交流会是什么情形呢?有的婴儿对刚才受到“戏弄”的镜头表现出不满,把头高高地仰起来,拒绝再看屏幕。他们居然会让你知道这种做法他们不能忍受!
8~15个月的婴儿
和你思维相通这个年龄段的婴儿跨越了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对人对物都感兴趣,并希望让我们分享他的发现。
他经常会指着一片树叶、一只鸟或是一片云彩,不管他指什么,我们都会兴奋地回应他:“是啊,多美呀!”这时他就会很满足,因为他已经和你建立起了思维的相通。
婴儿出生后,妈妈们几乎是下意识地模仿他,他在躺椅上伸懒腰,我们会伸开胳膊并说:“嗯,宝贝,睡了一个好觉,伸伸懒腰多舒服呀!”
婴儿看你这样做,也会开始模仿你。以至于一段时间过后,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在模仿谁了。
10~12个月的婴儿很爱模仿我们,他这时很喜欢玩电话和玩具餐具。因此,有人认为,在模仿我们的行为时,婴儿更好地拥有了所谓的“心理理论”中的预测能力。
2岁之前: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
在婴儿8~9个月的时候,妈妈用手绢遮住脸,问:“妈妈在哪儿?”然后很快拿掉手绢,说:“妈妈在这呢!”
这时婴儿会咯咯大笑。过1~2个月后,我们会看到婴儿也会把一样东西放在头上,然后大笑——他在玩“我在这呢”的游戏!
18个月的婴儿,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就觉得别人也看不见他了,或者自己藏在透明的窗帘后面,认为你找不到他。
你经常会看到这样有趣的场面:宝宝把头埋在沙发靠垫底下,让你找他,完全不顾他的小屁股还在你眼皮底下高高地撅着呢!
到了2岁,他会更加灵活,能找到真正的藏身之地,但他还不会注意某些细节:他不知道自己的脚从厚厚的窗帘下露出来了,也不知道藏在书桌后面时别人还能看到他的头发。
一直到3岁,他还会拿着不让他拿的东西,把手放在身后藏起来,根本想不到身后坐在沙发上的爸爸会看得一清二楚,他认为只要他看不见,“赃物”就消失了。
2岁:还不会为别人着想
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苹果而喜欢吃香蕉,这时,即使你告诉他爸爸喜欢吃苹果,然后把苹果给爸爸并问他:“爸爸高兴吗?”
他还是会回答:“爸爸不高兴!”因为他把自己的感觉加在了爸爸的身上。只有到了3岁,孩子才能懂得,爸爸喜欢吃苹果,而他喜欢吃香蕉!
会说才会想
“婴儿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思维”。对于这个观点,研究人员有不同看法。
纳黛勒是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她坚信婴儿的“反应”能力是天生的,她的观点是:婴儿的大脑可能是“预先连线”的,一出生后,就能察觉人类的行为,并开始推理。
纳黛勒认为,语言肯定能加速交流的发展,但是,语言不是情感的条件,因为,婴儿对妈妈和自己的态度的反应相脱节表现出不适。语言也不是思维的条件,因为猴子虽然不说话,但是能够思维。
2~3岁之间:想的和做的联系不起来
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能记住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事,但是还不能够把这些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
从外面玩回来,你连说带比划地告诉他,你把他的娃娃(或小卡车)放在小桶里了。
回到家后,问他娃娃(或小卡车)放在什么地方了,他会到小桶里去找。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娃娃在小桶里?”他就会回答道:“我不知道。”
老辈人们经常说,三个冬三个夏,才算娃娃,说孩子三周岁了才算熬出来,大人才能轻松一些,老人们还有一种说法,说孩子三岁前“天眼”还开着,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尤其是晚上不要带孩子出门,就算带孩子出门,回家的路上也要一路叫着孩子的名字,让孩子跟着大人回家。
一、孩子太小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善。孩子神经中枢还没发育完善,就如同小孩子睡觉的时候很容易被惊醒一样,可能听到一点声响就会惊醒,在大人看来就是孩子看到什么了,害怕。被惊醒之后,孩子就会哭闹,需要大人好好安抚,这都是正常的。
二、孩子太小视力还没有发育好。晚上不带宝宝出门,宝宝的视力还未发育完善,加上宝宝对周围的世界还不熟悉,看到的东西也不一定认识,如果看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当然会害怕了,所以,晚上带宝宝出门,宝宝很容易被吓到。
三、小孩子免疫力差。小孩子免疫系统不完善,免疫力比较低下,夜晚出门,早晚温差大,容易着凉,看到陌生的东西容易受惊吓,在大人看来也就是容易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当然了,也有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叫做“超自然现象”,通常指存在自然科学状态下却无法解释的现象。很多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所以,家有小孩儿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孩子的一些古怪行为,并不是由于孩子有“天眼”,而是由于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